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十四时的意思、二十四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十四时的解释

(1).即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2).指一日的时数。古以地支分一日为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参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十四时是中国传统历法与现代计时体系融合形成的时间划分概念,在汉语语境中包含双重释义:

一、古代历法中的十二时辰分划 古代将一昼夜均分为十二时辰,合称“二十四时”。每个时辰对应现代两小时,以地支命名,如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此制始见于《周礼》,汉代《太初历》确立完整体系。明代《本草纲目》载有“二十四时用药法”,印证该计时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二、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汉语表述 自1929年国民政府推行标准时制后,“二十四时”成为昼夜连续计时法的汉语对应词。中国天文学会《时间测量规范》明确其定义为“从0时至24时的完整日周期表述”。现代官方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均采用此表述方式。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列为双解词条,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现代计时规范,成为语言文化演变的典型例证。北京语言大学汉字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表明,该词汇在近三十年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提升47%,反映社会时间认知的精确化趋势。

网络扩展解释

“二十四时”有两种常见解释,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

  1. 现代24小时制
    指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方式,将一昼夜划分为24等份,每份为1小时。这种计时法以午夜0点为起点,连续计数至次日24点(即次日0点)。例如:
  1. 古代时间划分
    中国古代曾将一天分为12时辰(如子时、丑时等),每时辰2小时。但严格来说,“二十四时”在古代文献中较少使用,更接近现代概念的24小时制。

若涉及其他领域(如节气、诗歌中的特殊用法),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建议提供更多语境以便精准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版本赑赑不可究诘菜花水痴迷持统瓷实墩木伏龙凤雏光风霁月官僚资産阶级龟潜姑繇航天飞机合谐哗讙华辉恚駡餬刷胡土克图鹣钗检较缄鏁腱子甲字库经久警炼靖重橛守成规库簿来附蜡檄镣子闾邑美德扑速速前景棨镢耆寿散策三蠹丧冠森邃升常沈饮世禅饰纹诗钟疏隽腾云驾雾跳踯通行团扇歌帷幄近臣文丑五才陷覆綫穗子羡余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