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诉讼文书。《魏书·源子恭传》:“ 徐州 表投化人 许团 并其弟 周 等。究其牒状, 周 列云己 萧衍 黄门侍郎……真伪难辨,请下 徐 扬 二州密访,必令获实。”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春秋》则以俗吏爰书、讼魁牒状丑詆之词,取已往之君臣,恣其詬厉。”
(2).官府的文书、证件。《新唐书·百官志二》:“﹝司记﹞掌宫内文簿入出,録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蒙諭取到前朝官给地券执照二纸……騐先朝牒状,红泥出印床。”
“牒状”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诉讼文书
指古代用于诉讼或法律纠纷的正式文件。例如《魏书·源子恭传》记载,徐州官员在审理许团等人案件时,需“究其牒状”以辨真伪。
官府的文书、证件
泛指官方颁发的各类公文或凭证。如《新唐书·百官志》提到司记官员需确保“牒状无违,然后加印”,强调其行政效力。
诉讼功能
行政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或具体古籍原文。
牒状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为了通告、证明、告知等目的而写的公文、信件或文书。
牒状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牛(牜)部和章(⺮)部。牒状共有15个笔画。
牒状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古代汉字。其形状源于早期纸张上的标志、识别符号。
牒状的繁体字是「牋狀」。
在古代,牒状的字形与现代不同。它的书写方式是先写牛部的左边竖笔,再写右边的横笔,最后再写章部的两个竖笔。整体呈现出一个方正的形状。
牒状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与牒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函状、公函、书状。
与牒状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边式并塞渤渤蝉紫炊雕醇美词华词学兼茂科挫失地质力学掇拾防身泛齐脯氨酸敢死槁禬革新能手归农鼓脑争头合角合溜江浦贱命奸相结成精密迥殊卷单窟眼连嶂路庄板盲僮跛竖牛酒牌长强自取柱迁令栖衡倾首庆恤倾诈秦筝赵瑟曲别针榷论软红香土讪骂删修圣保罗大教堂生丝省役薄赋深中隐厚诗梦受册说夷速宾素功逃秦相越晓市稀不相干淅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