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鬼神”一词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文化内涵
哲学与宗教层面
使用场景
现代认知
鬼神涵盖从灵魂信仰到哲学思辨的多重维度,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中形容神秘奥妙的常用表达。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典籍记载。
鬼神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语,其中的“鬼”是指超自然存在,常常与死亡、幽灵和阴间联系在一起;“神”则指超人的存在,通常被人们奉为神圣和崇拜的对象。因此,“鬼神”这个词可解释为超自然存在和神圣存在的综合体。
根据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将“鬼神”这个词分解为“鬼”的部首是“鬼”本身,拆分后有4个笔画;“神”的部首是“礻”,拆分后有10个笔画。
“鬼神”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起初是用来描述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词广泛用来指代多种不同的超自然存在。
在繁体汉字中,“鬼神”这个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鬼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无论古时候的写法如何演变,鬼神的含义依然保持不变。
1. 据说这个山洞里住着一位鬼神,所以很少有人敢进去。
2. 他深信鬼神的力量,每天都会向神龛敬献祭品。
1. 鬼魂
2. 神奇
3. 灵魂
4. 妖怪
1. 妖魔
2. 神明
3. 精灵
4. 幽灵
1. 凡人
2. 俗世
3. 尘寰
4. 红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