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鬼神的意思、鬼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鬼神的解释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鬼神"一词的释义及文化内涵可综合权威辞书与典籍作如下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鬼与神的合称

    指超自然的灵体存在。《汉语大词典》释为:"鬼与神的合称"(第12卷第103页),其中"鬼"指人死后的魂魄,"神"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如《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2. 词性扩展

    • 形容词义:形容玄妙莫测的特性,如"鬼神莫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动词义:古汉语中可指祭祀鬼神的行为(《周礼·春官》:"以祀鬼神")。

二、语源演变

"鬼"字甲骨文象人戴巨大面具之形,初与祭祀相关(《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神"字从"示"(祭台)从"申"(闪电),本义为天地灵力的显现(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二字春秋战国后逐渐合成复合词,见于《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三、哲学内涵

儒家强调"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主张重人事轻迷信;道家则提出"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否定鬼神干预人事的能力。王充《论衡》更以元气论否定鬼神实体性:"鬼神,阴阳之名也"(《论死篇》)。

四、文化延伸

古代"鬼神"概念衍生出三重文化实践:

  1. 祭祀制度:国家祀典分"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周礼·春官宗伯》)
  2. 文学意象:如《楚辞·九歌》中的山鬼、河伯形象
  3. 成语积淀:"鬼使神差"喻行事巧合,"鬼斧神工"赞技艺精妙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
  3.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09)
  4. 《周礼正义》(孙诒让,中华书局,2015)
  5. 《论衡校释》(黄晖,中华书局,1990)

网络扩展解释

“鬼神”一词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 鬼神是“鬼”与“神”的合称,泛指超自然的存在。其中,“鬼”多指人死后形成的灵魂或灵体,法力相对有限,甚至可能畏惧活人的阳气;“神”则指天生或通过修炼获得超凡力量的存在,如自然神、祖先神等。
  2. 文化内涵

    • 祖先与灵魂:在传统观念中,鬼神可特指逝去的祖先,认为其灵魂能通过祭祀被沟通并影响现世。
    • 精气与自然:古代哲学将鬼神解释为“天地精气的聚散变化”,如《周易》提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强调其作为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
  3. 哲学与宗教层面

    • 儒家经典《论语》中,子路曾向孔子请教“事鬼神”,反映鬼神在伦理与礼仪中的角色。
    • 道家文化认为,鬼神可通过风水、术数等方式与人类互动,如“鬼神莫测”形容布局或计谋的高深玄妙。
  4.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超自然现象(如“贡院闹鬼”的民间传说)。
    • 文学作品中多用于烘托神秘氛围,或比喻难以捉摸的力量(如“天地玄通之术”)。
  5. 现代认知

    • 当代语境下,“鬼神”多被视为文化符号或迷信概念,例如“不信鬼神”强调科学观念。

鬼神涵盖从灵魂信仰到哲学思辨的多重维度,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中形容神秘奥妙的常用表达。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典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像图爆鸣边民闭关自守嗔责抽屉原则赐沾迵达断缣零璧耳边厢发上指冠腓肠副倅跗蹋甘乳高情逸兴航空信鹤班黑黡涸辙鱼红光满面穽井进质挤手捏脚蠲恤抉瑕掩瑜磕槎客伏陵曳鸾姿埋溜子冒大不韪明细民监南半球淖约陪从切骨之仇清交请援去就之分曲杀仍仍辱抹散灯花时荣逝物饰知石主私愤斯模大样俗套袒臂铜牙腕子遐传相值小半仗小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