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逃避职事。《宋书·蔡兴宗传》:“时 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近习。” 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元 虞集 《陈文靖公谥议》:“此其视无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时者,为何如也?” 清 杨潮观 《偷桃捉住东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闲,避事偷懒。”
“避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避事”既可表达对职责的推卸(古代常见),也可体现对冲突的规避(现代引申义),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需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汉书》《宋书》等典籍。
《避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回避或躲避与某件事情相关的纷争或问题。它可以指个人在面对困境或危险时采取远离或避免的行为,或者是在社会关系中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争议。
《避事》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避(辶部,11画)和事(亻部,8画)。
《避事》最早来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一个名叫石子光的人为了避免与仇敌发生冲突,不顾亲人的劝告,选择远离家乡。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避事”的意义来源。
繁体字“避事”为「避事」。
古时候写作「勿接于事」,后来演化成现代的「避事」。
1. 面对争议,她选择避事为上策。
2. 他常常避事回避工作上的纠纷。
1. 避嫌:回避他人的猜疑,不让自己受到怀疑或责备。
2. 避免:采取措施,防止或远离某种不良影响或不愉快的情况。
闪避、回避、躲避
迎事、追事、执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