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德行为的意思、道德行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德行为的解释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主动选择并实施的具有善恶评价意义的社会行为。它强调行为主体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环境产生的符合伦理规范的影响,其核心在于自觉性、选择性和责任性。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伦理学著作角度进行阐释:


一、基本定义与核心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道德行为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强调行为需符合社会公认的善的准则。其核心特征包括:

  1. 自觉性:行为主体需主动认知道德规范并自愿践行;
  2. 利他性:以尊重他人权益、促进社会公益为目标,如《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指出“道德行为本质是涉及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
  3. 规范性:受社会道德原则(如公正、诚信)约束,区别于一般习惯行为。

二、构成要素与实践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提出道德行为需包含三要素:

  1. 动机善:行为出于道德责任感而非功利目的;
  2. 手段正当:实现目标的方式符合道德要求;
  3. 结果有益:行为实际促进社会和谐或个体德性提升。

    例如,“见义勇为”需同时满足救助动机、合法干预方式及保护他人安全的积极结果。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 道德行为 vs 非道德行为:
    • 前者具有伦理价值判断(如捐款助学);
    • 后者无关善恶评价(如散步、饮食)。
  2. 道德行为 vs 法律行为:
    • 道德依赖自律与社会舆论(如让座);
    • 法律依赖强制力(如纳税),但二者在诚实守信等领域重叠。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朱贻庭 主编.《伦理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二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有意采取的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的行动。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

  1. 核心定义
    道德行为需满足两个条件:

    • 符合普遍认可的善恶标准(如诚实、公正、仁慈)
    • 行为者具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2. 构成要素

    • 动机:出于责任、同情而非外在压力(如为帮助他人而非获取回报)
    • 结果:产生积极社会效应(如救助行为保护了生命)
    • 准则依据:符合所处文化/社会的伦理规范(如儒家“仁爱”、西方“人权”理念)
  3. 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行为往往超越法律最低要求。例如法律不强制要求捐款,但慷慨解囊被视为道德行为;而违法≠不道德(如某些历史时期的反抗运动)

  4. 动态性与争议
    随着社会变迁,道德行为标准可能改变。例如古代“贞节观”与现代性别平等理念的冲突,说明道德判断具有时代和文化相对性。

  5. 实践意义
    道德行为通过社会赞许、自我价值实现等机制维系群体和谐。心理学实验表明,道德行为能激活大脑奖赏区域,说明其具有生物进化基础

需注意: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可能被不同判定(如撒谎保护他人生命),因此道德行为需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评估。

别人正在浏览...

遨游百叶竹北土敕躬持支葱黄大捷东坡椅堆聚蠹饷妨尅访落饭煤繁念飜译妃嫔粪治宓羲服箱光演光珠规式瑰室棍团谎告懽好借水行舟净空灸师镌荡巨功咔哒勘验拉火线敛发莲府两足尊礼射明润末略怒恨傩舞殍殕破笑齐奋齐衡轻工业部清弄啓召涩难莎笠烧胤殊用特派问徒午朝门无期别武勇享礼销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