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资治通鉴·汉高帝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丹书铁契者,以铁为契,以丹书之。”
"丹书铁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信物,最早见于《汉书·高帝纪》。该词由三部分构成:"丹书"指用朱砂书写文字,"铁"指铁制载体,"契"即契约凭证,合指以朱砂书写于铁板上的盟誓文书。其核心功能为帝王授予功臣世袭特权的法律凭证,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记录受封者的功勋,二是承诺其爵位世袭,三是赋予"免死"特权,通常表述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这种制度起源于周代"丹书盟府"传统,至汉代发展为成熟的"丹书铁券"制度。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汉光武帝曾赐予功臣"丹书铁券"以彰其功。唐代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唐六典》明确记载铁券分"金匮""玉册"两等,藏于宗庙,副本给功臣。现存的唐代钱镠铁券(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现存最早的实物,印证了《宋史·舆服志》记载的"形如瓦,高尺余,阔二尺"的形制特征。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丹书铁契"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其中"丹书"修饰"铁契",突显文书载体的特殊性与权威性。该词汇在历代文献中具有语义稳定性,始终指向皇家颁发的特权证明文件,直至明代仍沿用,《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赐予徐达等功臣铁券的史实。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语境,喻指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
丹书铁契是古代帝王授予功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丹书铁契(又称“丹书铁券”“金书铁券”)指用朱砂将誓言书写在铁制契券上,作为帝王对功臣的封赏。其核心功能包括:
始见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将铁契与功臣盟誓后剖分保存,一半赐予功臣,另一半藏于宗庙石室。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曾通过“剖符作誓”形式颁发丹书铁契,并存放于“金匮石室”以示庄重。
唐代发展为金银镶嵌的“金书铁券”,明代朱元璋曾赐予开国功臣,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吴越王钱镠铁券为现存最早的实物。
(注:如需查看完整历史记载,可参考《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原文)
奥渫柏国辩口表生兵利不道的长日逞凶窗纱翠叶丹室放飞粉题覆过复交高骧格蚤狗功馆粲光杆司令骨仑睔睔瞽瞍互易匠籍蛟蛕交戾禁典敬慎今雨巾帻寄生草究测积攒旷宇闚问枯硬揽名责实亮采鳞文梨条毛料乾胏亲在曲跼仁宥世系食新停云落月同明相照偷青土木堡威约误乱夏侯妓衣详谈小眠洗宝装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