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爨下音的意思、爨下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爨下音的解釋

謂竈下焚燒良木發出的火烈聲。 金 元好問 《短日詩》:“零落溝中斷,酸嘶爨下音。”參見“ 爨下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爨下音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竈下焚燒時因材質優良而被搶救出來、最終制成名琴的良木所發出的聲音,後引申比喻未被識别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傑出人才或珍貴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釋義與典故來源

    該詞典出《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名士蔡邕(字伯喈)曾聽到吳地人家燒火做飯時,木材在竈中燃燒爆裂的聲音異常清脆響亮(“聞火烈之聲”),他立刻識别出這是制作琴的絕佳材料(“知其良木”),急忙從火中搶救出這段尚未燒盡的桐木(“因請而裁為琴”)。此木尾部仍帶焦痕,制成琴後音色超凡,世稱“焦尾琴”,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因此,“爨下音”本義即指這段本将焚毀于竈下、卻因遇知音(蔡邕)而得以煥發絕妙音響的良材之音。

  2.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後世以此典故比喻:

    • 被埋沒的珍貴人才:指本有卓越才能卻身處卑微境地或未被發現的人(如“爨下之材”)。
    • 未被賞識的潛質或價值:強調事物或人才需遇“伯樂”(慧眼識珠者)方能顯其價值。
    • 劫後餘生或曆經磨砺而成就的卓越:暗含經曆困厄(如烈火焚燒)後終成大器的意味。

      此典凝聚了中國文化中重視知遇之恩、強調慧眼識才的價值觀。

  3. 用法示例

    常見于文言或典雅書面語中,如:

    • “此子才華橫溢,惜處鄉野,真乃爨下之音,待伯喈識之。” (比喻人才被埋沒)
    • “這段古木,若非先生慧眼,幾成竈底薪,今發清響,誠爨下餘音也。” (比喻珍貴事物終被發現)

      亦作“爨下餘”或“爨下薪”,均源于同一典故。

參考來源:

  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蔡邕制焦尾琴事。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7卷第7頁“爨下”詞條釋義及書證。
  3. 典故溯源可參考《南史·卷十八·列傳第八》等相關記載,印證其流傳。
  4. 線上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提供《後漢書》原文查閱:《後漢書·蔡邕傳》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爨下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詞義

“爨下音”指竈下焚燒良木時發出的火烈聲。其中:

二、文學引用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金代詩人元好問的《短日詩》:“零落溝中斷,酸嘶爨下音”。詩中用“爨下音”比喻良木被焚燒時發出的悲鳴,暗含對珍貴事物被毀的惋惜。

三、相關延伸

四、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中極少出現。需注意其生僻性,避免在非專業語境中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爨”字的結構、五行屬性等,可參考漢字解析類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白記傍囊八詠樓本白布變動不居炳爛補背不成器钗荊塵鄙愁眉錦出身加民翠珰發端幡纚非義糞牆分宅閣置攻占勾通刮面古鏡記函關蚶醬寒桃紅高粱介德截然不同雞師噱噱利疚茅棚妙手空空命家彌扇蟠泥蓱翳錢攤棋格輕浪浮薄親親日體毧毯阮郎迷軟語溫言沙屠笙鑰衰耗泷岡殊寵伺窺踏罡布鬥天慶童妾菟葵挽摟嫌貳險窄謝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