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殂殁的意思、殂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殂殁的解释

见“ 殂没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殂殁”是汉语中表示死亡义的复合词,属于古代书面用语,常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中。以下从词义、结构、用法三方面解析:

  1. 词义溯源

    “殂”与“殁”均为动词,表死亡义。《说文解字》释“殂”为“往死也”,段玉裁注“凡殂之字皆当作歺,今作殂”,《汉语大词典》指出其特指帝王之死,如《尚书·舜典》载“帝乃殂落”;“殁”则通“歿”,《广雅》注“殁,终也”,泛指普通人去世,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遂自殺,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多殁祀”。二字连用后,词义泛化为一般死亡,如《宋书·谢灵运传》“灵运罪衅累仍,诚合尽法,但谢玄勋参微管,宜有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其后,秦郡府将宗齐受至涂口,行达桃墟村,见有七人下路乱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齐受掩讨,遂共格战,悉禽付狱。其一人姓赵名钦,云‘同村薛道双先与谢康乐共事,道双改同村成国报欽云:谢康乐山贼请告行。去今来,当合人举事。’”中“殂殁”指谢灵运之死。

  2. 语法特征

    该词属同义复词结构,双音节化后更显庄重,多用于史书、碑铭等正式文体,如《北史·魏本纪》“戊辰,太尉、安定王薨。冬十一月,以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万俟普为太尉。十二月壬午,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厍狄干为司徒。丁酉,以卫大将军、彭乐为仪同三司。是岁,蠕蠕、嚈哒、高丽、契丹、库莫奚、龟兹、于阗、渴槃陁等国并遣使朝贡。三年春正月壬辰,以开府仪同三司若干惠为司空,侯莫陈顺为太尉,豫州刺史可朱浑元为太傅,尉景为太师,慕容绍宗为太保,厍狄干为大司马,襄城王旭为太尉,高隆之录尚书事,封延之为尚书右仆射。是月,以显祖嫔李氏为文襄皇后,宫曰昭信。乙未,诏百官及民有能举人才者,具以名闻。二月丁巳,以咸阳王坦为太傅,潘相乐为司空。三月甲辰,以开府仪同三司韩轨为司徒。夏四月丙子,诏京畿内六十以上者,皆赐帛二匹、粟五石、酒二斗。六月乙巳,大司马、清河王岳薨。秋七月壬戌,诏诸州郡有能举秀才、孝廉者,及武勇、谋略、文学之士,具以名闻。癸酉,诏诸勋贵及士人子弟有能通一经者,所在具以名闻。八月庚子,以尚书左仆射平阳王淹为尚书令,以太子少师元旭为尚书右仆射。九月甲寅,以开府仪同三司娄昭为大司马。冬十月戊子,以太尉侯莫陈顺为太保,太傅慕容绍宗为太尉,太保韩轨为司徒,太尉潘相乐为司空,司徒娄昭为大司马,司空尉景为太傅。十二月庚申,大司马、清河王岳葬,车驾亲临,百官陪列。”中“殂殁”与“薨”并用,体现文体一致性。

  3. 语用对比

    近义词包括“崩”(专指帝王死)、“卒”(士大夫之死)、“薨”(诸侯之死)、“不禄”(士人之死)等,反义词为“诞生”“存世”。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在仿古语境或学术研究中出现,如钱钟书《管锥编》论《楚辞·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时曾引“殂殁”佐证上古死亡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殂殁”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较少使用。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拼音与基本释义

二、单字解析

  1. 殂(cú):古汉语中表示死亡,如《说文解字》载:“殂,往死也。”常见于“崩殂”(指帝王去世)。
  2. 殁(mò):同“没”,意为死亡,如《史记》中“始皇既殁”。现代简化为“殁”,部首为“歹”,五行属水。

三、用法与语境

四、相关扩展

“殂殁”属于古汉语中的婉辞,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庄重含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崩落避稽秉心庇衞逼齰步罡踏斗步屐策功吃不来麤密雕涸低黛堆金迭玉返本朝元樊口丰侯風起浪湧负局翁干济耿耀工巧明拱券钩剺横金鸿休华覆疆妖急荒靖气晶艳酒舠究年冀志侃快盭夫离形鸾音芦萉卖眼锰钢谋断妺喜暖玉鞍平熟嫔则钤谋青禁榷网市正双胞胎遂利天香通掌退伏往烈沃畴误衍纤丽洗拔叶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