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王畿外围疆域之一。《书·禹贡》:“五百里绥服。” 孔 传:“绥,安也。侯服外之五百里安服王者之政教。”
(2).平定征服。 宋 苏轼 《赐河西军节度使进奉回诏》:“元恶俘获,餘党散亡,山后底平, 河 南绥服。”
绥服是古代中国政治地理概念中的重要术语,源于“五服制度”,特指距离王畿中心较近、需通过安抚政策维持稳定的区域。其释义可从字源、制度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绥(suí)
本义为“登车时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说文解字》释:“绥,车中把也”,后衍生出“绥靖”“绥抚”等词,强调以怀柔手段实现和平。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中华书局影印版。
服(fú)
甲骨文象“以手按人屈服”之形,本义为“降服”“顺从”,后指政治隶属关系。《尚书·禹贡》中“五服”即指按距离王都远近划分的治理层级。
来源:《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
在《尚书·禹贡》记载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体系中,绥服位于第三层(距王都500-750里),具有双重职能:
此区域是王畿安全的关键缓冲带,需通过文化同化与武力威慑并行的策略控制。
来源:《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绥服”概念体现了古代“以德怀远”的治理哲学:
来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刘泽华著,人民出版社。
说明:因“绥服”属专业古汉语词汇,主流在线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暂未收录电子版条目。本文释义综合古典文献及权威学术著作,标注纸质出版物来源以保障学术严谨性。若需在线参考,可查阅《国学大师》网站《尚书·禹贡》原文及注疏(链接:www.guoxuedashi.com/kangxi/1755p/)。
“绥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uí fú(注音:ㄙㄨㄟˊ ㄈㄨˊ),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古代将王畿(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外围的疆域划分为“五服”,其中“绥服”位于侯服之外五百里范围,属于第三层区域。其职责是“安抚并接受王室的政教管理”,即通过文化影响和行政手段维持边疆稳定。
例如:
《书·禹贡》:“五百里绥服。”
孔传解释:“绥,安也。侯服外之五百里安服王者之政教。”
这一含义多见于历史文献,指通过军事或政治手段使地区归顺。例如宋代苏轼在诏书中提到“河南绥服”,即指通过平定叛乱使河南地区臣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尚书》相关篇章或宋代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安居乐业白骨精白首拔军八杀八水逼扑波涟恻怅初日初旬祠器对揖黩祀额娘犯案范民泛滟風馳電赴隔条关梁果断悍梗滑跤辉石娇儿解盐及笄救敌旧雨今雨捐糜踡蹜蹶阴联欢六出柳街六弦琵琶漫澶没来由门帷溟岛女店主磐峙泼妇诮噪耆童气歇森朗蛇蜒说笑话粟陈贯朽素文鲐鯣鱼螳螂奋臂陶猗术挑字眼魍魉霞车鲜美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