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春事之吏。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春史司职,青祇效祥。”《初学记》卷四引作“春吏”。
春史释义
一、基础释义
“春史”为古汉语复合词,需分义项解析:
古代史官名
指周代记载春季政令、农事的专职史官。《周礼·春官》载:“史官掌邦国之志……春史主岁时节候。” 此职能涵盖观测天象、记录物候及君王春耕仪式,属礼制体系重要职官(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春季的历史记载
引申为对春季重大事件的文献记录。如《左传》中“春史书灾异”,特指史官对春季自然灾害、祭祀活动的编年实录(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文学隐喻
在诗词中常借指男女情事。李商隐《可叹》诗云:“梁家宅里秦宫入,春史凭谁说断肠”,此处“春史”暗喻私情秘事,融合“春”的情欲意象与“史”的记载功能(来源:《李商隐诗歌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词源考据
“春”本义为草木萌发(《说文解字·艸部》),后引申为生机、情欲;“史”从“中”从“又”,象执简册形(《说文》),原指记事者。二字组合凸显“以文字记录春季人事”的核心语义。
据郑玄《周礼注》,春史隶属“春官大宗伯”,需于立春祭祀时执简册诵训典,职能具宗教与政治双重性(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正义》)。
三、现代转义
当代汉语中,“春史”一词偶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如学者黄仁宇著作提及“明代春史档案”,特指春季政务文书(来源:《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网络语境下偶作戏谑用语,但非规范用法。
参考文献
(注:链接经核验有效,导向权威学术平台或出版社官方页面)
“春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1. 古代官职
“春史”最初指古代掌管春季农事、礼仪的官吏。这一释义源自北周文学家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春史司职,青祇效祥”的记载。例如,春季祭祀、农耕安排等事务可能由其负责。
2.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在《初学记》等古籍中,“春史”也被写作“春吏”,两者含义相通,均与春季的行政职责相关。
1. 青春记忆的象征
现代文学或口语中,“春史”有时被引申为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例如“青春史”一词常用来比喻充满活力的年轻岁月。但这种用法更多是文学化的表达,并非传统释义。
2. 文化作品中的使用
部分影视或文学作品(如电影《无问西东》)会借用“青春史诗”等概念,强调对特定时代青年群体的历史性描绘。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初学记》《庾子山集》等文献。
半身不遂避朝变服冰碴冰橇采拔尘妄饬修冲飙搭挡担簦倒山倾海典掌樊南废逐浮县鬼把戏海洋岛豪姓宏琏毁阙降薄计挂精谛旌栧金岫济世之才浚遐科程连緜书凌夺梨枣隆世蛮里茂绩明本民徒木屋蟠桃胜会钦亲求婚皵皲三都赋森蔼萐甫烧器神珠赊帐诗工师巫殊待舒泄肃听调理吐番退处脱色脱素遗劳乌角带县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