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捶胸跌足的意思、捶胸跌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捶胸跌足的解释

见“ 搥胸跌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捶胸跌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表达色彩的成语,指用手捶打胸口、跺脚的动作,常用于形容人因极度悲痛、懊悔或愤怒而情绪失控的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内涵:

  1. 基本释义与动作特征

    该成语由两个动词构成:“捶胸”指用手击打胸部,“跌足”指跺脚或顿足。两者结合,通过肢体语言强调情感的激烈程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极度悲伤或懊恼时的动作表现”,体现了汉语以具象动作传达抽象情感的特点。

  2. 出处与历史语境

    据《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记载,紫鹃试探宝玉后,“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一时捶胸跌足,痛哭起来”。这一经典用例说明该成语在明清文学中已用于刻画人物剧烈的心理波动,常与“痛哭”“悔恨”等词连用。

  3. 情感层次与语境应用

    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指出,该成语包含三层递进情感:

    • 生理反应:通过肢体动作释放情绪压力
    • 心理宣泄:表达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悔恨或悲痛
    • 社会表达:在公众场合传递强烈情绪以获得共情
  4. 近义辨析与语用差异

    相较于“呼天抢地”侧重声音层面的宣泄,“捶胸跌足”更强调肢体动作的具象化。据《成语源流大辞典》考据,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与口语中“捶胸顿足”可互换,但后者现代使用频率更高。

  5. 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

    民俗学者钟敬文在《中华文化符号辞典》中分析,这一动作可追溯至古代丧礼仪式中的“擗踊”礼(捶胸顿足为哀),后演变为表达强烈情感的通用符号,在戏曲、文学等艺术形式中成为程式化表演动作。

网络扩展解释

“捶胸跌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出处与用法

  1. 古典文献
    最早见于元代《杀狗劝夫》第二折:“只落的捶胸跌足空流泪”,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也有使用。
  2. 语法结构
    联合式成语,通常作谓语、状语,用于描述激烈的情感反应。
  3. 近义词
    捶胸跌脚、捶胸顿足(均强调悲痛或愤怒时的肢体动作)。

例句补充


延伸知识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家乐业阿桡班役悲纨扇变节便了辨如悬河弊秽不主故常常师痴钝大参大俥钓钩冬花戙维噩耗飞英丰华夫诸赶潮流桂葆过年化醒浆家交结津亭居之不疑剧作家肯酒连蕚凉波俚谚离言辨白銮躅能亨甯武排气軿车千秋亭起伯侵吞趣利汝南晨鷄入狱色丝上潮设朝射垛时度收殓水案,水案儿水礶银盆缩手旁观胎鰕踏碛捅咕窏洝五籍乡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