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耍嘴皮子。 元 曾瑞 《喜春来·闺怨》曲:“世间你是负心贼。休卖嘴,暗有鬼神知。”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一出:“倒也不是我 春桃 卖嘴, 春桃 若肯改粧一战,管倩取唾手魁名。”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大伙说敢,就跟我来,革命的人不兴光卖嘴。”
(2).指算命、卜卦、讲课等依赖口才的营生。 明 陈与郊 《义犬记》第一出:“我因发大慈悲心,化作一箇卖嘴的先生,日日在十字街头,随人转化。” 鲁迅 《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农民省几斗米去出售,工人用筋力去换钱,教授卖嘴,妓女卖淫,也都是‘无形中’的商人。”
“卖嘴”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耍嘴皮子,光说不做
指通过言语夸大自己的能力或善意,但缺乏实际行动。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人只说不练。例如《西游记》中八戒被形容“卖嘴”,即指他爱说大话却无实际作为。
依赖口才的谋生方式
历史上也指以口才为生的职业,如算命、讲课、说书等。例如鲁迅提到“教授卖嘴”即属此类用法。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古籍或方言用例,可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卖嘴》是一个常用的汉语俚语,意思是形容说话能够动听、有趣或者能够讨人喜欢。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很好,善于说笑或者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
《卖嘴》这个词由“口”和“买”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口”是由2个笔画组成,而“买”则是由5个笔画构成。总体来说,《卖嘴》这个词共拥有7个笔画。
《卖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古代的集市或者贸易场所,有一些人以讨人喜欢和说俏皮话来推销自己的商品,这些人就被称为“卖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用来形容善于说笑、动听口才的人。
《卖嘴》的繁体字为「賣嘴」。
在古代,写《卖嘴》时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写法是「賣嘴口」,可以看出字形与现代的略有差异,但整体含义并没有发生改变。
1. 他说话真有趣,简直是个卖嘴的天才。
2. 小明经常卖嘴,总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3. 这位主持人一向以卖嘴著称,他的节目一直很受欢迎。
卖弄口才、卖弄风情、卖弄辞令
出色口才、机智幽默、巧舌如簧
拙口笨舌、不善言辞、木讷无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