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阻厄隔绝。隘﹐通"阨"。
"隘絶"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多写作“隘绝”,其核心含义指地势险峻狭窄而隔绝不通,强调地理上的阻塞性与封闭性。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项解析:
“隘” (ài)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絶/绝” (jué)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合成词“隘絶” 融合二者,描述因地形险狭而完全阻隔的状态,属典型的“形容词+动词”结构,强调空间隔绝的结果。
《汉语大词典》释义
“隘絶:险峻隔绝。形容地势险要,通道断绝。”
- 例证:
《后汉书·耿恭传》:“疏勒城傍有涧水,虏兵至,拥絶涧水。”此处“拥絶”近“隘絶”,指敌军阻断水源致通路隔绝。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籍用例
来源:《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
“隘絶”特指因地形狭窄险峻导致彻底隔绝,兼具地理特征与结果状态。
该词现代罕用,多见于研究文献中对古地理、军事关隘的描述。如:
“汉中对巴蜀的米仓道‘峻岭盘折,隘絶人烟’,是古代军事防御要冲。”
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考释(中国地图出版社)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中华经典古籍库(www.ancientbooks.cn) 获取原始文献。
“隘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ài jué,其核心含义为阻厄隔绝,通常用来描述因地形险要或环境限制导致的封闭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阻厄隔绝
指因地理险峻或障碍导致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例如《新唐书·陈子昂传》中提到:“吐蕃爱蜀富,思盗之矣,徒以障隧隘絶,顿饿喙不得噬。”,这里描述吐蕃因蜀地险要而无法入侵。
通假字解析
“隘絶”主要用于描述因险要地形或障碍导致的隔绝状态,兼具具体地理与抽象处境的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 或《新唐书》相关章节。
辨雨鼻鼽不相投参一丞局诚然传语聪明丸簇叶盗贩打仰彫焕雕桐迭连隄水发疾犯颜苦谏丰资浮子告幺格喳攻灭狗市贵造海汊核物怀鈆虎奔恢崇兼权熟计洁清惊喜酒纠克薄茂叔穆王男妇苶然拟迹漆宫嶔奇琴瑟调和上周射程授予抒词舒新城遂贤宿夕淘坏天祸填临顽愁未遑舞弄显比象版香火姊妹小脑逍逍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