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恐动的意思、恐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恐动的解释

惊恐扰动。《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太祖 徙民以充 河北 , 陇西 、 天水 、 南安 民相恐动,扰扰不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宋书·何承天传》:“若但讁此三人,殆无所肃,开其一端,则互相恐动。”《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突厥 狂悖,势何能为! 萧瑀 遽相恐动,情不可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恐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常见收录词条,其含义需要结合古汉语语素和具体语境分析。根据其构成和古籍用例,其核心含义可解释为:

  1. 因恐惧而扰动/骚动:

    • 这是“恐动”最核心的含义。“恐”指恐惧、害怕,“动”指扰动、骚动、不安。合起来指因为(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恐惧、害怕,从而引发群体或个体的骚动不安、人心惶惶的状态。
    • 古籍例证:
      • 《汉书·西南夷传》:“恐动远吏民,复使诛求其民。” 意指(担心)惊扰、扰动远方的官吏和百姓,又使得(统治者)向当地百姓征收赋税(导致不安)。
      • 《宋史·兵志》:“恐动边鄙。” 意指(担心)惊扰、扰动边境地区(的安宁)。
    • 此义强调恐惧是原因,骚动不安是结果。
  2. 使恐惧、恐吓(较少见):

    • 在极少数语境下,“恐动”可能带有“使…恐惧”、“恐吓”的意味,即通过某种行为或言论使人感到害怕。
    • 此义相对少见,更多使用“恐吓”、“恫吓”等词。其侧重点在于施加恐惧的行为,而非引发的骚动结果。

“恐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标准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中未被作为独立词条广泛收录。其含义主要依据古文献用例推断,核心意义是因恐惧而引发骚动不安。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通常指一种群体性的恐慌和不安定状态。

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恐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ǒng dòng,意为“惊恐扰动”,指因外界因素引发的群体性恐慌与不安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该词强调由恐惧引发的群体性骚动,常见于描述社会动荡或突发危机时的民众反应。例如《三国志》记载因人口迁徙导致百姓“相恐动,扰扰不安”;《搜神记》提到瘟疫时“百姓窃相恐动”,均体现集体性恐慌蔓延的特点。

  2. 古籍中的用法

    • 《宋书·何承天传》提到“开其一端,则互相恐动”,指不当政策会引发连锁恐慌。
    • 《资治通鉴》批评官员“遽相恐动”导致局势恶化,突显该词在政治军事语境中的应用。
  3. 构词解析
    “恐”为恐惧,“动”指扰动,组合后强调恐惧情绪引发的行为连锁反应,多用于描述社会层面的不安定现象,而非个体心理状态。

  4.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历史文献分析或特定文学创作中仍可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群体性恐慌的内涵。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古籍及词典()。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搜神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颁鬓暴荒簿对常则谄徇鉏烟大冬单线铁路傎到典契堆垜杜门自绝贰广烦请风量焚书告坐歌卖格知贵贱高下轨律蒿室黑炭后灯怳惘晖晖交娱进德金公困兽良讯鳞族李叔同轮递螺丝起子緑黛茻然门扉猛可里牧猪奴纳妾盘绞喷水壶枇沐鎗鎗迁吏磬管清徽齐攒辁朴曲子桑蠋事缓则圆试试缩缩四分天鼓頽想亡不旋跬闻过则喜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