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的别称。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借问持斧翁,几年 长沙 客?” 仇兆鳌 注引 申涵光 曰:“称御史为持斧翁,亦新。”参见“ 持斧 ”。
“持斧翁”是汉语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与历史典故两个层面解析。从字面构成看,“持”意为手持、执掌,“斧”为古代权力符号,“翁”指年长男性,合称即指执掌斧钺的长者。这一词汇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官职制度,《汉书·王訢传》记载汉武帝曾派遣“绣衣直指”持斧巡察郡国,代表皇帝行使生杀大权。唐代诗人杜甫在《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中“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的表述,则是以持斧翁暗喻刚正不阿的执法者形象。
在文化象征层面,斧钺自古为刑杀之器,《说文解字》释“斧”为“斫也”,段玉裁注强调其“所以断斩”的权威属性。持斧翁因此衍生出三重意象:一为司法威严的具象化,如宋代《武经总要》所述斧钺仪仗制度;二为隐逸高士的象征,见《庄子·杂篇》载匠石运斤成风典故;三为开拓精神的拟人化,呼应《诗经·豳风》中“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进取姿态。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特别注明其“特指执法官吏”的古典用法,并援引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对持斧典故的考据。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分析,“持斧翁”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御史的别称。该词源自古代御史职责与斧钺象征的关联:
文学出处:见于唐代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仇兆鳌注解称此代指御史,申涵光评价该用法新颖。
部分词典收录为成语,形容年老体弱仍坚持劳作的精神。该解释将“持斧翁”拆分理解为:
建议专业领域优先采用御史别称的释义,若涉及文学创作可参考现代引申义,但需标注语境。
爱恤安忍无亲白话文板题察看唱影宠昵疮肿打抱不平戴日戴斗短计放免扶危定乱膏兰根茎公扈乖愆鸿渚滑动蝗莺活板佳日进德冠金釭京朝寄生虫旧大陆究理九寺科学教育影片窟里拔蛇略传连明彻夜练卒离客麟馔弥楹母畜耐纶驽朽碰瓷喷筒扑的樵径惹人注目锐挫望绝撒颩上妙设爵手面暑伏说三道四沓杂踢踢碰碰媮嫷土建危急存亡之秋下关现代戏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