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敕断的意思、敕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敕断的解释

亦作“勅断”。犹裁断。《金史·贾铉传》:“愿下州郡申明旧章,检量封记,按察官其检察不如法者,具以名闻。内庭勅断,亦依已定程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敕断"是古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专有司法术语,指皇帝以诏敕形式对重大案件作出的最终裁决。该词由"敕"(帝王诏令)和"断"(判决)复合构成,体现皇权对司法权的绝对控制,其释义可从四个维度解析:

一、法律效力层面 敕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可突破常规法律程序。《唐律疏议·名例》记载"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表明皇帝敕断不受成文法典约束,《宋史·刑法志》更明确指出"凡断狱本于律,律所不及则以敕"。

二、历史沿革层面 秦汉时期已形成"天子专杀谓之敕"制度,唐代确立"律令格式"体系中敕断的特殊地位,至宋代形成"敕律并行"体系。元代《至正条格》仍保留敕断传统,明代《大明律》始限定敕断适用范围。

三、程序特征层面 须经三司奏裁、百官集议等程序,《唐会要》卷五十载重大死刑案件"皆先牒报中书门下,然后奏闻取敕裁"。敕断文书需加盖皇帝玺印,存档于史馆备查。

四、文献例证层面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敕断蜀江,以绝贼舟楫",此为军事敕断实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九载宋真宗敕断田锡案,展现司法敕断运作机制。

该制度深刻体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的法制特征,其运行机制在《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唐律疏议新注》(钱大群撰)等现代学术著作中有系统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敕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ì duàn”,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帝王或权威机构的裁决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构成

    • 敕:指帝王的诏令或命令()。
    • 断:意为裁决、决断。
      组合后表示“帝王以权威作出的裁断”,引申为不可质疑的官方判决()。
  2. 同义词
    在历史文献中亦写作“勅断”,为异体字形式(、)。

二、详细释义

  1. 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主要用于描述帝王或朝廷对重大事务的裁决。例如《金史·贾铉传》记载:“内庭勅断,亦依已定程式”,指宫廷内部的权威判决需遵循既定程序(、)。

  2. 使用场景

    • 古代司法、政令颁布等官方场景,强调裁决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 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献分析,日常口语中已罕见(、)。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稗子罢怯北陆迸伤边罅碧霞元君祠不对骋怀称讳承贽醇正方慝飞孛浮漾附翼高文典册故法画缯江翻海沸角觡揭跣寖恶蹶子孔鼎老谋雷轴礼爱灵武之役马蕃孟郊梦中説梦盘店旁门小道铺砌乞留恶滥丧家子三嘴行折帛适野手感铄亮蒐慝素芝太宵贪蛇忘尾天魔外道涕泗交颐同恶相求屠勦荼荠往旋畏栗呜悒无因象辞相结乡友贤卿小队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