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臣民的意思、臣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臣民的解释

泛指国君统属的臣下和百姓。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普天率土,莫非臣民。”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然臣民奔走,爱戴无异平日。”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从此励精图治,以慰臣民顒望之心。” 巴金 《秋》十二:“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臣民"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语义的复合词,由"臣"与"民"两个核心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指"君主国家的臣子和百姓"的集合称谓。其词义演变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词源解析 "臣"在甲骨文作竖目之形,《说文解字》释为"牵也,事君者",本义指俯首听命的官吏群体(中国社会科学网《"臣"字考释》)。"民"在青铜铭文中作目形被刺状,《古文字诂林》考订其原始义为"被统治的庶众",后演化为户籍制度下的平民阶层(国学大师网《"民"字源流》)。

二、历史嬗变 先秦典籍中多指诸侯封国的属众,《诗经·小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此义。秦汉以降随着中央集权强化,逐步固定为"皇帝——臣民"的二元结构,《汉书·刑法志》"制礼以导民,作刑以禁奸"中的"民"即属臣民范畴。明清时期更发展出"君父臣子"的伦理关系(《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华书局版)。

三、现代转义 当代主要保留两种用法:1.历史语境中指代封建体制下的被统治者,如《万历十五年》所述"文官集团作为特殊臣民群体";2.文学修辞中喻示绝对服从关系,如鲁迅杂文"做稳了奴隶的臣民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卷三)。《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特别标注该词在现代政治话语中的历史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臣民”是古代政治体系中与统治者相对应的群体概念,其核心含义及延伸特点如下:

1.基本定义

指君主制国家中受权力支配的群体,包含官吏(臣)与普通民众(民)。他们需绝对服从君主权威,强调义务而非权利。例如《三国演义》中“孝灵皇帝,早弃臣民”即体现这种隶属关系。

2.核心特征

3.历史语境与现代使用

该词多用于描述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如清代李渔作品中的“励精图治,以慰臣民”。现代语境下主要用于历史、政治学科讨论,实际社会关系中已被“公民”概念取代,后者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

补充说明

英文常译为“subjects”,反义词为“君主”。部分文献(如巴金《秋》)会借喻式使用该词,表达强势者对弱势者的支配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摆驾背吕脖儿梗簸扬糠粃长才城南旧事池潭端道敦勉蛾儿贰话风鸦扶犂手砆石敷蘛耕艺诟厉行市红蓼话不投机回师架把济世爱民九白之贡九衢三市绝色佳人鞠躬口出大言老靠连衣鬣般轹釜龙腾凤集辘轳剑密学破执千叟宴巧丸清晏人生如梦戎马仓皇三蛇羹塞音上眼善有善报善渊沈缗沈阳十三行霜列司香孙阳探揣特见屯营窝窝囊囊吾辈遐历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