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 洋行 ”。 清 林则徐 《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来,即遣去。”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诗:“独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护画楼居。”
(3). 清 代 天津 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十三行是清代在广州设立的官方特许对外贸易商行集团,其名称及职能具有多重历史内涵,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十三行(又称广东十三行、洋货行)是1685年至1856年间清政府授权垄断海外贸易的半官方商业机构,兼具海关管理、外商监督和贸易中介职能。其名称源于明代旧称,实际商行数量在4至26家之间波动,并非固定为13家。
现广州荔湾区保留“十三行”地名,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但已无历史贸易功能。
需注意该词在书法领域另指《灵飞经》十三行文本(),文学领域指十三行诗体裁(),但主流含义仍指向清代贸易机构。
《十三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言辞简练、意味深长的十三条诗句。
《十三行》的拆分部首是十,拆分笔画为三画。
《十三行》最早来源于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携怨慈恩法华赋寄吴殡集林谏议议言行宇文给事其文云宋之绝学十三行和于时政同此以文宏百世无言家出相让南荒台省土臣之准以事卫人消长凡士无辜呼。》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
《十三行》的繁体字为「十三行」。
古时候「十三行」的写法类似于目前的简化字写法。
他的演讲简洁有力,堪称《十三行》。
十三行书法、十三行骑术、十三行诗等。
十三字、十三句。
言不由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