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踟蹰 ”。
踟跦(chí zh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双音节词,属于“踟蹰”的异体写法,形容徘徊不前、犹豫不决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踟:从“足”,与行走相关。《说文解字》释为“行止也”,本义为脚步迟疑。
跦:同“蹰”,《广韵》注为“跦踌,行不进貌”,强调动作的停滞性。
二字组合后,“踟跦” 核心含义为因犹豫而原地踏步,常见于古籍中对心理矛盾或行动迟疑的描写。例如:
“临歧路而踟跦,心彷徨以狐疑。” ——《文选·张衡〈思玄赋〉》(注:此处“踟跦”即表徘徊)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同‘踟蹰’。徘徊不进貌”,明确其与“踟蹰”的通用关系,并引《乐府诗集·陌上桑》“五马立踟跦”为证(卷10,页 1123)。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326-3150-6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为“联绵词,犹豫不决,来回走动”,强调其描述心理与动作的双重状态(页 185)。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95-4
《王力古汉语字典》:
指出“踟跦”属“足部行为词”,与“踌躇”“踯躅”义近,均表“心神不定导致步履停滞”(页 128)。
来源: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219-1
王维《渭川田家》中“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虽未直用“踟跦”,但后世注家常以“踟跦”诠释诗人月下独步的孤寂迟疑之态,体现其情景交融的修辞功能。
该词属书面语/文言遗存,现代汉语多改用“踟蹰”“犹豫”或“徘徊”。若需使用,建议在文史研究、古典文学创作等场景中保留,以契合语体风格。
注:因“踟跦”为罕用词,权威释义主要引自纸质辞书,无直接网络来源。以上参考书籍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获取全文。
“踟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chí zhū,主要用于形容徘徊不前、心中犹豫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人在某处徘徊、犹豫不决,表现出“要走不走”的样子。例如: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跦。”(出自汉乐府《陌上桑》)
这里描绘了使君因犹豫而驻马不前的场景。
词性扩展
异体写法
“踟跦”也写作“踟蹰”(chí chú)、“踟躇”(chí chú)或“踯躅”(zhí zhú),均表示类似含义。
例: “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近义词对比
文学描写
常见于古诗文,用于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或行动上的停滞。
例: “踟跦悲前路,艰难愧此身。”(林士模《丁巳立冬作》)
现代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达,如“面对挑战,不可踟跦不前”。
“踟跦”是“踟蹰”的异体写法,需注意其读音差异(chí zhū vs. chí chú)。其核心意义围绕“犹豫徘徊”,可通过具体语境区分与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诗文典籍。
保家卫国吃不完兜着走道钉刀伤耳风二赖子反户发射荴露高着黑天半夜怀刺圜道黄石经见面钱角睐假物金蝉脱殻谨慎金源击斩朘耗倦憩溃逃雷苏列籍厘税蛮皮梅福溟泠耐笃恼烦闹装花黔桂铁路轻水秦琼钦身戎级僧伽梨山斗畬火圣畧朔气唐窖调竽突誖兔角脱叶外家拳温度表闻人污渎乡遂仙眷涎脸饧眼消瘠狎至屑没携玩谢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