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听乎 闔閭 ,故 吴王 远迹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吴 伍员 。 明 高启 《行路难》诗之二:“ 鉤弋 死 云阳 , 鴟夷 弃江沙。”
(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汉 扬雄 《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 司马光 《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 清 陈维崧 《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鸱夷子皮 。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西子 下 姑苏 ,一軻逐 鴟夷 。” 冯集梧 注:“《史记·货殖传》: 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 ********* 《留别》诗之二:“ 鴟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 鴟夷子皮 ”。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鸱夷(chī y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与演变如下:
指古代用皮革制成的酒囊或酒袋,特点是容量大、可折叠,便于携带。其名称源于形似鸱鸟(猫头鹰)鼓腹的形态特征。
《汉语大词典》释:“鸱夷,皮制的口袋,用以盛酒。”
《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变名易姓……自谓鸱夷子皮。” 此处以酒囊喻指能屈能伸的处世态度。
因皮囊可卷折收纳的特性,古人常以“鸱夷”象征: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文献版本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鸱夷”(chī y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盛酒的革囊
这一含义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提到吴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鸱夷革”投入江中,而扬雄的《酒赋》则描述其形制“腹大如壶”,用于整日盛酒。此类皮囊因形似鸱(猫头鹰)的鼓腹而得名,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
范蠡的别称
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在功成身退后化名“鸱夷子皮”,后人常以“鸱夷”代指他。如唐代杜秋娘诗句“一舸逐鸱夷”,即以“鸱夷”指代泛舟归隐的范蠡。此别号可能暗喻其如酒囊般能屈能伸、隐忍善变的性格。
其他相关:
该词兼具器物与历史人物的双重文化意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八路军抱粗腿别异布告不逾时禅子彻悟吃勘当面锣对面鼓颠隳独门独院刚石告诀古典式摔跤鬼蛾国共故杀好是画迹华剧婚介昏濛经担击碎唾壶卷怀举白隽迈军台空绿狼顾麕惊两片嘴臁刃陵夸卖垆髦期谋首南山宗拿战凝目潜骸窜影漆雕清甲轻丽秋扇七子八婿实支首种四六骈俪琐伏蹋顿铜梗投酒兔儿不吃窠边草完充顽坐吾当香羞先入为主懈弛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