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听乎 闔閭 ,故 吴王 远迹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吴 伍员 。 明 高启 《行路难》诗之二:“ 鉤弋 死 云阳 , 鴟夷 弃江沙。”
(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汉 扬雄 《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 司马光 《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 清 陈维崧 《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鸱夷子皮 。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西子 下 姑苏 ,一軻逐 鴟夷 。” 冯集梧 注:“《史记·货殖传》: 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 ********* 《留别》诗之二:“ 鴟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 鴟夷子皮 ”。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鸱夷”(chī y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盛酒的革囊
这一含义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提到吴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鸱夷革”投入江中,而扬雄的《酒赋》则描述其形制“腹大如壶”,用于整日盛酒。此类皮囊因形似鸱(猫头鹰)的鼓腹而得名,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
范蠡的别称
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在功成身退后化名“鸱夷子皮”,后人常以“鸱夷”代指他。如唐代杜秋娘诗句“一舸逐鸱夷”,即以“鸱夷”指代泛舟归隐的范蠡。此别号可能暗喻其如酒囊般能屈能伸、隐忍善变的性格。
其他相关:
该词兼具器物与历史人物的双重文化意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鸱夷,是一个传统的汉字词语,具有多重含义。拆分部首为“鸟”和“爪”,总共有13个笔画。该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易经》。
在繁体字中,鸱夷的写法为「鴟夷」。
古时候,鸱夷在写法上存在差异。在《康熙字典》中,鸱夷的写法为「鳷夷」。而在《说文解字》中,鸱夷的写法为「鴟夷」。无论是哪种写法,都表示词语的具体含义,即指代一种猛禽在飞行时的姿态。
1. 在图书馆里,他如鸱夷般地注视着书本。
2.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鸱夷的锐利。
衍生自鸱夷的组词有:鸱张、鸱行、鸱视。
与鸱夷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有:狡黠、凶猛、锐利。
与鸱夷意思相反的词语为:和顺、温柔、柔和。
柏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边地不中訾憯痛怅惋撤走村寺措置裕如代用雕弊斗胸二泉访辑飞鱼服粉昆伏生高个高进国表好人家和蔼可亲黄鹄楼浑帐嚄咋检束教科书角隅加油站解棼髻鬟开写夸嫚冷待两钱锥淩烟阁楼阁亭台瞒人汉门旗渑池会谬奖迷希模拟方法脑桩子逆胡脓肿女贽烹银签补侨鄙人灯日月相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侍言受理桃李源吐绶鸡王机详典相生相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