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嫡子的众妾或庶子的妻妾。《仪礼·士昏礼》:“庶妇则使人醮之,妇不馈。” 郑玄 注:“庶妇,庶子之妇也。”《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庶妇”是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嫡子之妾或庶子之妻
在传统宗法体系中,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的妾室被称为“庶妇”。例如《仪礼·士昏礼》提到:“庶妇则使人醮之,妇不馈”,郑玄注“庶妇”为庶子之妻。
此外,《尔雅·释亲》明确划分:“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即嫡长子的妻子称“嫡妇”,其他儿子的妻子统称“庶妇”。
与“嫡妇”的对比
嫡妇特指家族中长子的正妻,而庶妇涵盖次子及以下儿子的正妻或嫡子的妾室。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代家族中长幼尊卑的等级制度。
在文学作品中,“庶妇”有时被用来指代平民妇女。例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匹夫庶妇,讴吟土风”,此处的“庶妇”泛指民间普通女性。
相关定义可参考《仪礼》《尔雅》等经典文献(来源:、2、6)。
《庶妇》这个词指的是古代贵族家庭中的次妻或嫡福晋以外的妻妾。
《庶妇》一词可以拆分为:庚部 (庚) 和女部 (女)。根据《康熙字典》,庚的五笔画为一,女的五笔画为三。
《庶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礼记·曲礼上》中。在古代贵族社会中,男性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妾,而庶妇则是指除了嫡福晋之外的其他妻妾。
《庶妇》的繁体写法为「庶婦」。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不同朝代和书法家的书写风格,写法会有所变化。然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录,庶妇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庀」(音pǐ)部分是闭合的「月」字加上「宫」字的变形,表达出妇女在内室居住的意思。
他的府中有两个嫡福晋和七个庶妇。
组词:庶人、庶民、妇人、妇女、府邸、贵府、宫府。
近义词:继室、侧室、嫔妃、妾室、妾台。
反义词:嫡妻、正妻、正室、嫡福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