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舍的意思、顿舍的详细解释
顿舍的解释
(1).停留止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荆 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 李信 军。”《汉书·李广传》:“而 广 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 颜师古 注:“顿,止也。舍,息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戎主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穹庐,以近及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詔诸军就顿” 元 胡三省 注:“顿者,军行顿舍之地。”
(2).宿舍,住所。《陈书·宣帝纪》:“臺遣镇监一人,共刺史、津主分明检押,给地赋田,各立顿舍。”《宋史·真宗纪一》:“乙未詔:幸 河北 ,所次顿舍给用,毋泛及州县。”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舍的解释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姓。 取 笔画数:;
专业解析
“顿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根据上下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住所;临时安顿歇息的地方(名词)
- 核心释义: 指临时停留、住宿的处所,尤其指行军途中或旅途中的歇脚点。
- 来源依据: 此义项主要见于古代典籍。
- 《墨子·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此皆顿舍之所生也。”这里“顿舍”指军队驻扎的营舍。
- 《汉书·李广传》:“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指李广行军时选择水草好的地方驻扎休息。
- 《后汉书·窦融传》:“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钜鹿,图出河西。萌为言更始曰:‘……今一旦顿舍其众,非所以安之也。’”这里指抛弃、离开其部众(但此例更偏向动词义,见下条)。
-
舍弃;抛弃;停止(动词)
- 核心释义: 指放弃、丢下、不再进行。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同样源于古代用法。
- 如上文《后汉书·窦融传》例句中,“顿舍其众”也可理解为“抛弃其部众”。
- 此义项可视为“顿”(停止、舍弃)和“舍”(舍弃、放下)两个动词性语素的同义复用。在古汉语中,常有此类同义复词现象。
“顿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
- 作为名词时,主要指旅途或行军中的临时住所、歇息地。
- 作为动词时,主要指舍弃、抛弃、停止。
其权威释义主要记录于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顿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出处综合如下:
1.停留止息
指行军或旅途中暂时停留休息。这一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例如: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
- 《汉书·李广传》提到李广行军时“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强调军队在适宜地点休整。
2.宿舍、住所
指临时或固定的居住场所,多用于官方或军事场景:
- 《陈书·宣帝纪》记载朝廷派遣官员“给地赋田,各立顿舍”。
- 《宋史·真宗纪一》提到皇帝巡幸河北时,要求随行人员“所次顿舍给用,毋泛及州县”。
补充说明
- 读音:根据多数权威来源,应读作dùn shè(部分网页注音“shě”为误)。
- 近反义词:部分词典标注其近义为“休憩”“驻所”,但具体需结合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田百朋搬九八佾贬驳布教餐松啖柏常産樔绝崇特疮瘢忩忙胆门断角肺膈奉劝贯日寡与故俦鹤凫龢协菏泽化度寺碑怀瑜谎规模黄鹂留瘕痛嗟怨瘠立金粟莲台酒席剧权拷边馈饍焜烂梁州米粉肉目牛无全蒲酒铺平气厉融炼荣歇软刀阮曲三家诗三木楼訾山向神气活现尸启术籍说舌腾笑贴标签裼袭土邦踠跌枉诛万神洿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