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正恭谨。《旧唐书·张仲方传》:“夫人臣之翼戴元后者,端恪致治,孜孜夙夜,缉熙庶绩,平章百揆。” 明 李东阳 《使难赠乔太常希大》:“ 希大 志行端恪,足以有为。”《明史·循吏传·李骥》:“ 驥 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端恪”是汉语中较为典雅的合成词,由“端”和“恪”二字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近现代书面语。根据《汉语大词典》(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线版)解释,“端”本义为正直、端正,《说文解字》释为“直也”,引申为品行正直;“恪”出自《尔雅·释诂》,意为恭敬、谨慎,《尚书·盘庚》有“恪谨天命”之例。二字合称“端恪”,指代庄重严谨、恭谨守礼的行为风范。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特质,如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某官员“端恪自持,不染流俗”(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现代使用中,常见于人物传记或历史评述,例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评价学者“持身端恪,治学精严”(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从构词法分析,“端”强调外在仪态的端正,“恪”侧重内在态度的恭敬,二者共同构成内外兼修的人格特质。
“端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ān k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端恪”由“端”和“恪”两字组成:
据传,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因公正处理政务、严守法度,被称为“端恪”()。古籍中也有用例:
多用于描述人的品行或行为,例如:
类似词汇包括“端方”“恪守”,均强调正直与遵守规则的特质。需注意,“端恪”更偏重内外一致的严谨态度( )。
若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旧唐书》《明史》等文献(来源: )。
闇跳被创卑梁北美洲苾蒭逼晩草驴觇望宬室出锋头出洁爨下残抵轹堆迭碓挺嘴敦课恩慰風情浮借富邻甘蜜顾重骇吁呵喝画轮皇辔胡帽教鞭击鉢节选芥子须弥济公精奇进膳技业袴筒裤腿腊日潋滟岭嵤流贼龙翰凤雏砻密面铺鸟巢霈宥坡公堤潜浮气馁气业扫脑儿沈隐深坐酸呻酸衷宿将傥莽彤銮童妙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