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华崧 ”。1. 华山 与 嵩山 的并称。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即事如已高,何必升 华 嵩 ?”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一举陵倒景,无事适 华 嵩 。” 元 贡奎 《除日登大岩山》诗:“嗟予北游览 岱宗 , 太行 西来连 华 崧 。” 元 萨都剌 《送唐卿御史》诗:“去去红尘外,秋光满 华 嵩 。”
(2).常用以比喻崇高或高大。《北史·薛孝通传》:“微臣信庆渥,何以答 华 嵩 ?”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一:“旷观宇宙内,小大何相蒙,尺泽拟昆海,培塿忘 华 嵩 。”
“华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地理指代
指中国两大名山——华山(位于陕西)与嵩山(位于河南)的并称。例如晋代陶潜诗句“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中的“华嵩”即代指这两座山。
字形解析
象征崇高或高大
在文学中常用来比喻品德、成就或境界的高远。例如南朝沈约诗句“一举陵倒景,无事适华嵩”,以登山喻指超脱尘世、追求卓越的精神。
引申形容才华与容貌
部分辞书(如查字典)提到,“华嵩”可形容人“才华出众、容貌俊美”,但此用法较少见,可能为地域性或引申义。
注意:不同文献对“华嵩”的解释侧重不同,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陶潜、沈约等古典文学作品。
《华嵩》是指具有华美高大的嵩树,常用来形容嵩山的雄伟壮丽。
《华嵩》的部首是「山」和「口」,总共有16画。
《华嵩》一词的来源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封禅书》中所提及的「华嵩君山」,形容山势雄伟壮丽。
《华嵩》的繁体字为「華嵩」。
古时候「华嵩」的写法有时会将「嵩」写成「娀」,但后来逐渐统一为「嵩」的写法。
山峰巍峨,气势如华嵩,仿佛与天相接。
华山、华丽、绝峰、高嵩
威严、壮观、雄伟、巍峨
平凡、低矮、平缓、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