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懒惰。 宋 苏辙 《次韵光庭省中书事》:“放浪江湖久惰慵,安排谁置从官中。”
“惰慵”是由“惰”与“慵”组成的复合词,属于汉语书面语词汇。《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将其释义为“因懈怠而导致的懒散状态”,特指主观上缺乏进取心、行动迟缓的精神面貌。
从构词法分析,“惰”本义指心理上的懈怠,《说文解字》释为“不敬也”,引申为处事不勤;“慵”原指身体上的困倦,《玉篇》载“懒也”,后演变为精神层面的消极倾向。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陆游《剑南诗稿》中“平生惰慵常自笑”一句,展现诗人对自我状态的反思。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惰慵”逐渐从具体行为描述转向价值评判。清代《佩文韵府》将其与“勤勉”对举,强调该词暗含的道德训诫意味。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指出,该词多用于批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该词条,但在“惰性”词项注释中提及“惰慵”作为古语词的关联性,建议使用者注意古今语义差异。
“惰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uò yōng,由“惰”和“慵”两个同义字组成,均表示懒散、不勤奋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用法或古文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
白僵拜愿谤嫉拔寨被酒筚辂不率才智欃檀持戈试马筹笔驿丛聚担架队大榷登贤书电陈定远侯二曲芳丛丰貌鼖晋分议光熙刮肉规望盍戠闳言高论黄玉花夾车浇墓贾直诘断借衔犗刑惊讶精湛进秩棘寺燎皰例课陵乱鲁桑没精没彩鸟工陪备泼恶妾身轻肥脐噬伤心牲体十二钟书馆儿私贿太极图韬伏阗溢通澈忘餐微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