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鲍照”。
“鲍参军”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别称,因其曾任“参军”一职而得名。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与来源
“鲍参军”由姓氏“鲍”与官职“参军”组合而成。这一称呼源于鲍照(约414-466年)的仕途经历,他在南朝宋时期担任过“前军行参军”“秣陵令”等职,后人以官职代称其名。
人物背景
鲍照是南朝著名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文风格豪放激昂,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以乐府形式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对唐代李白、杜甫等诗人影响深远。
文学与历史意义
“鲍参军”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引用,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俊逸鲍参军”,以此赞誉李白的诗风。该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以官职代指人物的传统,类似“杜工部”(杜甫)、“王右丞”(王维)等。
读音与用法
拼音为bào cān jūn,属专有名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指代鲍照本人及其文学成就。
相关延伸
部分资料(如)提到“鲍参军”作为成语,形容有才而不得志者,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主流解释仍以指代鲍照为主。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鲍参军集》及其诗文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