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偏颇失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三国》其文之以代降也,若歷阶而下也……《唐》、《宋》、《辽》、《金》僻滥,不称史矣。”
“僻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言语或行为偏离常理、道德规范或公共秩序,带有不合常规的贬义色彩。例如,当某人发表不合逻辑的言论或做出怪异举动时,可形容为“僻滥”。
使用场景:多用于日常交流中批评他人言行失当,如“他的僻滥之辞引起众人反感”。
这一含义源自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用于评价史书记载不够严谨客观的情况。例如,他认为唐、宋、辽、金等朝代的历史记录存在“僻滥”问题,即内容偏颇、缺乏真实性。
使用场景: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文献批评,如“这部史书因僻滥之弊而备受争议”。
以上两种解释分别对应日常行为批评与学术文献评价两种语境,需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用含义。
《僻滥》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言论过于偏激、不合常理,甚至有些荒谬可笑。
《僻滥》的部首是“亻”(人),代表它属于“人”字旁的字。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属于偏多的字。
《僻滥》的来源较为明确,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其中,“僻”单独作为一个字表示偏僻,少有人烟的地方;而“滥”单独作为一个字表示泛滥,过多、过度。
《僻滥》的繁体字为「僻濫」,与简体字的形状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僻滥》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其中“僻”在古代写作“辟”,表示辟离或离开。而“滥”在古代写作“濫”,表示泛滥。
1. 他的言论太过于僻滥,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观点。
2. 这个政策的实施方法太过于僻滥,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
1. 乖僻:形容性格古怪、不合常理。
2. 僻静:形容环境幽静、少有人烟。
3. 滥竽充数:比喻凑数,不合格。
近义词:偏激、过激、武断。
反义词:正当、合理、合情合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