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尔的意思、不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尔的解释

不如此;不然。《管子·海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胥 曰:‘报汝 平王 ,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 楚 为墟矣。’” 宋 范成大 《劳畬耕》诗:“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所求一一务如约,不尔便欲来 天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尔(bù ěr)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性代词短语,其核心含义为“不如此”“不然”,主要用于对话或论述中表达对前述内容的否定或假设性转折。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的释义,该词可分为两个维度理解:

一、语义功能

  1. 否定判断

    在陈述语境中表示对前文所述内容的直接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例如《汉书·翟方进传》载“必审举愼,毋用儌人,务进成功,不尔民怨”,此处“不尔”强调若不按前述要求行事则引发后果。

  2. 假设转折

    常用于条件复句,引出与当前情况相反的假设,可译为“否则”“要不然”。如《后汉书·吕布传》中“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操曰:‘缚虎不得不急。’乃令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不尔,几为所中。”此处的“不尔”即表达假设性否定。

二、历史演变

该词始见于先秦文献,魏晋时期使用频率达到顶峰,唐宋后逐渐被“不然”替代。据《汉语语法史》考证,其消亡与汉语双音化趋势相关,唐代笔记中已出现“不尔”与“不然”混用案例,至宋代文献中仅存于仿古文体。

现代汉语中,“不尔”作为活词汇已退出日常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存古现象。学者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该词消亡过程与汉语虚词系统简化规律相符。

网络扩展解释

“不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不尔(拼音:bù ěr)意为“不如此;不然”,常用于否定或假设的语境,表示对前文所述情况的相反假设或结果。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代典籍中的用法

    • 《管子·海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意为“若不如此则无法成事”。
    • 《吴越春秋》:“若不尔者,楚为墟矣。” 表示“若不这样,楚国将灭亡”。
    • 《后汉书》记载汉献帝对曹操言:“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此处“不尔”即“若不能如此”。
  2. 语境与功能
    多用于文言文或仿古文体,表达对假设条件的否定,常见于威胁、劝诫或逻辑推导中。例如:“所求一一务如约,不尔便欲来天津”(清代陆嵩诗)。


三、近义词与扩展


四、例句参考

  1. “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宋代范成大诗,意为“若不及时播种,作物难以繁茂”)
  2. “不尔便欲来天津”(清代陆嵩诗,表示“否则将采取行动”)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深入研究,可参考《管子》《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表兄妹髀石擦身打磕铳丹赤敦洁法界反气旋蜰虫飞合凤友鸾交负公鼎符祝匄贷钢珠高霭公平公事贡御韩世昌鹤蜕幌动黄果树瀑布花束嘉淑跻跻跄跄禁不得窘滞克期厉服礼门义路隆崛卯酒目波逆降朴讷诚笃嵌岩清刚啓颡丘八阙残蚺蛇三王城色丝沙鸡设供射孔圣谋试日手相衰政四时菜思贤苑送逆探索滕室退壁温家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