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土乐业的意思、安土乐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土乐业的解释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汉 扬雄 《连珠》:“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魏书·吕罗汉传》:“其有安土乐业,奉公勤私者,善加劝督,无夺时利。”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土乐业

“安土乐业”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民生活安定,乐于从事本职工作,社会秩序稳定。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两部分:

  1. 安土:指安居乡土,不轻易迁徙。“安”意为安定,“土”指故土或居住地,强调对家园的归属感。
  2. 乐业:指乐于自身职业或事业。“乐”意为乐意、满足,“业”指职业或生计,体现对工作的投入与认同。

历史渊源与典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上》:“百姓安土乐业,亡(无)逃亡之忧。”描述汉代轻徭薄赋政策下民众安居乐业的景象。班固在此强调社会稳定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凸显治国理想。后世如《三国志·魏书》亦沿用此语,称“使中国安土乐业,力农蓄谷”,进一步关联农业发展与民生安定。

现代释义与权威工具书佐证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安土乐业”不仅描述个体生存状态,更蕴含传统社会对“国泰民安”的治理目标。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

  1. 农耕文明的地域依赖性:古代以农为本,土地是生存基础,“安土”体现对生产资料的依附;
  2. 儒家治国理念:如《论语》主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经济稳定是民心所向;
  3. 社会治理理想:历代政治家将其作为衡量治世的标准,如王安石变法中“抑兼并、促农桑”的实践目标。

现代应用示例

当代语境下,“安土乐业”常用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领域。例如:

“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农民安土乐业,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体现其在描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时的现实意义。

权威文献参考来源

  1.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陈寿《三国志·魏书·和洽传》,中华书局校注本。
  3.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
  4. 邓广铭《王安石传》,三联书店,2020年再版。

(注:古籍原文及工具书释义详见纸质出版物,在线版本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安土乐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ān tǔ lè y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释义
    指人民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的状态。

  2. 出处
    最早见于汉代扬雄的《连珠》:“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联合式结构,中性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作谓语或宾语。
    • 例句: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到:“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安居乐业(强调安定生活与职业满足)。
    • 反义词:流离失所(形容生活动荡、无家可归)。
  5. 延伸意义
    该成语不仅表达个人生活的稳定,还隐含着社会制度合理(如赋税不重、官吏不暴)的深层含义。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备席变文协韵逼身不倈漕饟长久茶农持位绰削到处得第耳消耳息风斤焚山伏虎林抚劳浮消高旨割面歌筵光行差桂花酒故垒含殓好转槐花黄虺床建鼓戒步街头羁纍给事旧分銡子卷屈据乱世鲲化擂堆累及无辜良讯流谦逻辑思维买誉面质猕猴桃明丽胖嘟嘟炰煎青玄人缘褥子桑织嬗变绳缆勝氣私心妄念隼旟剔齿纤涂污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