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邑的意思、骈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邑的解釋

(1).古地名。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論語·憲問》:“問: 管仲 。曰:‘人也。奪 伯氏 駢邑 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楊伯峻 注:“ 駢邑 ,地名。 阮元 曾得伯爵彜,説是 乾隆 五十六年出於 山東 臨胊縣 柳山寨 。他在《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裡説, 柳山寨 有古城的城基,即 春秋 的 駢邑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 桓公 以 管仲 功高,乃奪大夫 伯氏 之 駢邑 三百戶,以益其封焉。” 清 趙翼 《石刻諸葛忠武侯像歌》:“奪來 駢邑 人忘怨,茇後甘棠地繫思。”

(2).指相鄰的邑縣。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序:“六年,至 壽 之駢邑曰 霍山 。山,故嶽也,邑贅于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骈邑是古代漢語中具有地理與行政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骈”指并列、成對,“邑”指城邑或封地,合稱特指春秋時期齊國的一處重要城邑。該地名最早見于《左傳·莊公元年》,記載為齊國大夫連稱的封地,因兩座城邑相鄰并列而得名。

從詞源學分析,《水經注·淄水》載“臨胊城西有骈邑故城”,證實其地理位置在今山東省臨胊縣境内,屬于周代諸侯國城邑建設的典型形制。古代注疏家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中強調,此類雙城結構兼具軍事防禦與行政管理功能,反映出先秦時期“邑”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的特殊建制規律。

在語言演變層面,《漢字源流》指出“骈邑”保留了早期漢語詞彙的并列構詞法特征,此類雙音節地名在秦漢以後逐漸被單音節詞彙替代,成為研究古代漢語詞彙形态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骈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古地名

骈邑是春秋時期的地名,位于今山東省臨朐縣(舊稱“臨胊”)境内。據《論語·憲問》記載,管仲曾“奪伯氏骈邑三百”,即剝奪了伯氏在骈邑的封地,但伯氏因管仲行事公正而毫無怨言。清代學者阮元通過出土的“伯爵彜”文物考證,骈邑故址位于臨朐縣柳山寨一帶。

二、相鄰的邑縣

該詞也可泛指相鄰的城邑。例如唐代皮日休在《霍山賦》序中提到“至壽之骈邑曰霍山”,即用“骈邑”描述霍山與壽州相鄰的地理關系。宋代詩人陳鵬飛詩句“我今骈邑無三百”則借用了這一引申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名演變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等金石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八廚敗衲爆跳如雷爆竹筒子背壞兵刃炳映杈丫宸綸赤誠相待挫氣大夢得幸巅末耳扒惡物犯傻菲儀附加刑腐殖土拱度狗監狗蠅禾束槐府呼哧混渎火針獎牌精打細算襟靈課勵客僧聯婚力殚財竭梅真磨捋木治泣不可仰豈肯權綱三長兩短神寳神飈式廓水堨樹汁司李撕心裂肺梭肚鎖頓沓集天作之合跳指日鐵錢蛇同床共枕誣情下鎮遐終謝庭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