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邑的意思、骈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邑的解釋

(1).古地名。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論語·憲問》:“問: 管仲 。曰:‘人也。奪 伯氏 駢邑 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楊伯峻 注:“ 駢邑 ,地名。 阮元 曾得伯爵彜,説是 乾隆 五十六年出於 山東 臨胊縣 柳山寨 。他在《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裡説, 柳山寨 有古城的城基,即 春秋 的 駢邑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 桓公 以 管仲 功高,乃奪大夫 伯氏 之 駢邑 三百戶,以益其封焉。” 清 趙翼 《石刻諸葛忠武侯像歌》:“奪來 駢邑 人忘怨,茇後甘棠地繫思。”

(2).指相鄰的邑縣。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序:“六年,至 壽 之駢邑曰 霍山 。山,故嶽也,邑贅于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古地名

骈邑是春秋時期的地名,位于今山東省臨朐縣(舊稱“臨胊”)境内。據《論語·憲問》記載,管仲曾“奪伯氏骈邑三百”,即剝奪了伯氏在骈邑的封地,但伯氏因管仲行事公正而毫無怨言。清代學者阮元通過出土的“伯爵彜”文物考證,骈邑故址位于臨朐縣柳山寨一帶。

二、相鄰的邑縣

該詞也可泛指相鄰的城邑。例如唐代皮日休在《霍山賦》序中提到“至壽之骈邑曰霍山”,即用“骈邑”描述霍山與壽州相鄰的地理關系。宋代詩人陳鵬飛詩句“我今骈邑無三百”則借用了這一引申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名演變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等金石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骈邑的意思

《骈邑》是一個成語,意為并列的城邑或連綿的村落。形容地理位置相連的城市或村莊。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骈邑》由兩個部首組成:馬(部首:馬)和邑(部首:阜)。

馬的筆畫數為3,邑的筆畫數為8。

來源

《骈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十年》:“骈邑無故。”這裡的“骈邑”指的是同時遭受戰亂的兩座城市。

繁體

骈邑的繁體字為「駢邑」。

古時候漢字寫法

《骈邑》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顯著的變化。

例句

1. 這兩座骈邑在地理位置上互相依存。

2. 這個地區有許多骈邑,形成了連綿不斷的鄉村景觀。

組詞

1. 骈城:指相連的城市。

2. 骈山:指相連的山峰。

近義詞

相連的城市或村莊、連綿的城市或村莊。

反義詞

分散的城市或村莊、孤立的城市或村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