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庖牺氏 ”。
“庖牺”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字面含义与历史引申义综合理解:
“庖牺”由“庖”(厨房、宰杀)和“牺”(祭祀用的牲畜)组成,最初指古代宫廷中负责宰杀祭祀牲畜的职务。这一职能在《说文解字序》等文献中被提及,强调其与祭祀活动的关联。
在历史文献中,“庖牺”更多作为伏羲氏的别称出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人文始祖:
身份与贡献
传说中,伏羲氏(即庖牺)是“三皇”之一,教民渔猎畜牧、创制八卦、发明书契。其名号来源于“养牺牲以充庖厨”的典故(《帝王世纪辑存》),因推动畜牧发展而得名。
文献记载
如《文心雕龙·原道》提到“庖牺画其始”,指伏羲始创八卦;《史记》等古籍中亦将“庖牺”与“伏羲”互通使用。
两种含义存在逻辑关联:伏羲氏因推动畜牧和祭祀改革,使“庖牺”从具体职务演变为对其功绩的尊称。后世多采用引申义,指代这位人文始祖。
《庖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指的是古代祭祀时屠宰牛羊的场所,也可以指行祭祀之事。它常用于描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献祭活动。
庖牺的部首是广字底,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庖”字的部首是广字底,有6画,“牺”字的部首是牛字头,有5画。
庖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其中描述了国家的仪式和祭祀制度。根据文献记载,庖牺是指在祭祀仪式中宰杀牛羊的地方。庖牺是古代社会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繁体字的表示方式,根据传统的繁体字形式,“庖”字的繁体为「庖」,而“牺”字的繁体为「牺」。
根据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庖”字的写法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庀旁,辟省偏旁,音轟,从床呆聲”。而“牺”字的写法则描述为“牛字头,音奚,从牛翹,矢从牛!」。
1. 祭祀仪式上,庖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2. 古代的公宴活动中,庖牺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宴会的主厨房间。
组词: 祭庙庖牺、庖羞牺牲、庖屠
近义词: 屠宰、屠杀
反义词: 祭祀、祭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