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匜:古代盥洗器皿盘与匜的并称。盘以承水,匜以注水。《战国策·赵策三》:“夫 吴王 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元史·祭祀志三》:“皇帝拭瓚讫,内侍奠盘匜。”《镜花缘》第八6*九回:“剧怜偏网罟,始克奉盘匜。”
槃匜: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匜,承水用槃。《仪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槃匜,在东堂下。” 郑玄 注:“为公盥也,公尊不就洗。”《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槃匜一具,杖、几各一。”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 晋 氏献容三废后,拂庐犹自捧槃匜。”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盘匜汉语 快速查询。
盘匜是古代中国用于盥洗的配套器皿,由“盘”和“匜”两件器具组成,功能互补。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盘匜是盥洗工具的组合,其中匜(yí)为注水器,形似瓢,用于舀水倾倒;盘(pán)为承水器,用于接住流下的水。两者配合使用,类似于现代的水壶与面盆组合。
结构与功能
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三》:“金试则截盘匜”,表明其材质坚固;《仪礼·公食大夫礼》记载了其在诸侯宴饮礼仪中的使用场景。
使用场合
主要应用于祭祀、宴飨等庄重仪式,如《元史·祭祀志》记载皇帝祭祀时用盘匜净手,体现礼制规范。
异体写法
古文献中亦作“槃匜”,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丧葬礼仪中“槃匜一具”作为陪葬明器。
此器具组合盛行于商周至汉代,后随礼制简化逐渐消失,现多见于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
盘匜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盘子和碟子、餐盘和盖碟。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它的部首是皿(pán)和斥(chì),并且它是一个两笔画的字。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体字为「盤匜」。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汉字,有些字形可能发生了变化。在此情况下,「匜」的字形曾经是另一个字「貤」的变体,表示的是商贾的货物。后来,这个字形逐渐变化,成为了现在的「匜」,与「盤」形成了「盤匜」。
以下是一些关于「盘匜」的例句:
组词:盘子、餐盘、碟子、盖碟
近义词:盘子、碟子
反义词:盖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