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之臣。 唐 羅隱 《代韋徵君遜官疏》:“在陛下簪珥間猶恐登用未盡,又安可以遽及逋臣。” 清 閻爾梅 《汧置草堂讀史詩》:“逋臣解劍酬漁父,處士揮錢付酒家。” 清 洪楝園 《懸嶴猿·題詞》:“窮島萍浮一 首陽 ,逋臣雖去蕨薇香。” 傅尃 《感懷》詩之二:“從此止烏定誰屋?藐餘何惜作逋臣。”
“逋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釋義
由“逋”(意為逃亡、逃避)和“臣”(官員)組成,字面指“逃亡的臣子”。特指因政治原因(如不滿政策、蒙冤等)逃離職位的國家官員。這類人雖脫離職位,但身份仍屬官員體系。
曆史背景與情感色彩
在古代社會,“逋臣”帶有強烈貶義,被視為逃避責任或法律制裁的“逃犯”。例如,明代《國朝典故》中提及的“逋臣”多指叛逃至敵對政權的官員,暗含道德批判。
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語境中,該詞貶義色彩減弱,但依然用于形容背叛國家或嚴重失職者。例如,可指代叛國者、公職領域逃避重大責任之人,強調對義務的背離。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修辭場景。需注意其情感傾向,避免誤用為中性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