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劣马。 汉 班彪 《王命论》:“駑蹇之乘,不骋千里之涂;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得使伏櫪駑蹇,希騏驥而蹀足。” 清 方履籛 《为金近园答朝鲜进士尹玉壶书》:“骏驥驰空,迴顾駑蹇。”
(2).谓能力低劣。 晋 卢谌 《赠崔温》诗:“恨以駑蹇姿,徒烦 非子 御。” 明 方孝孺 《辕马说》:“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駑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僨其车者矣。”
(3).喻庸劣的才力。《北史·高谦之传》:“今二圣远遵 尧 舜 ,宪章 高祖 ,愚臣亦望策其駑蹇,少立功名。” 唐 柳宗元 《谢除柳州刺史表》:“谨当宣布詔条,竭尽駑蹇……庶答鸿私,以塞餘罪。”
“驽蹇”是一个由“驽”和“蹇”组成的复合词,两者均与马的缺陷相关,后引申为对人的能力或品性的比喻。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词义引申
“驽蹇”合用,强调双重缺陷:既指马匹的劣质与跛足,又比喻人才能平庸且发展受限。例如形容某人“驽蹇之才”,即指其天资不足且缺乏进取心。
近义关联
类似词汇包括“驽钝”(愚笨迟钝)、“蹇滞”(困顿不顺)等,均以动物缺陷映射人性弱点,常见于古典文献或书面语。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批评语境,含委婉贬义。如:“他虽驽蹇,却以勤勉弥补不足。”
总结来看,“驽蹇”通过具象的动物缺陷,生动表达了人对能力平庸者的评价,兼具形象性与批判性。
《驽蹇》是一个汉字词,它的意思是指身体残疾或行动迟缓,形容事物困难或进展缓慢。
《驽蹇》的部首是“马”,它的笔画数分别为17画和20画。
《驽蹇》这个词来自于古代《尚书》中的一篇章节。“驽”指马匹瘦弱无力不能奔跑,而“蹇”则指行走困难。因此,《驽蹇》被引申为形容人体残疾或行动迟缓的意思。
《驽蹇》的繁体字为「駑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驽蹇》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具体的写法变迁已经无法确切考证。
1. 他一直生活在《驽蹇》的痛苦中,但依然乐观面对。
2. 这个项目经历了很多的《驽蹇》,但最终还是完成了。
驽马(马匹瘦弱无力的马)、蹇视(行走困难的姿态)
病残、瘸腿、不便、拖沓
果敢、迅捷、顺利、矫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