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出一辙”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读作tóng chū yī zhé,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性质、情况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核心意义
强调不同事物在表现形式、本质特征或行为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常用于比较两者或多者的相似性。例如:两人的解题思路同出一辙;两种政策的核心理念同出一辙。
使用场景
成语中的“辙”指车轮压出的痕迹,原指两辆车的轨迹完全相同,后引申为事物高度相似。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同出一辙”与“如出一辙”(后者更强调“源自同一来源”的相似性)。
“同出一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多个事物或观点的出处、根源相同,表达的意义、含义也相同。
成语“同出一辙”包含三个字,“同”是由“口”和“八”组成,共有五画;“出”是由“山”、“口”和“丨”组成,共有五画;“一”是由“一”组成,共有一画;“辙”是由“车”、“辛”和“?#37038;?#25216;,共有?#33487;?#24050;。
“同出一辙”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文中。韩愈将人们对待师傅的态度比喻为相应的观点和行为,表达了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思想。成语“同出一辙”由此而来,用来?#24425;?#25191;中多个事物或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
繁体字“同出一轍”和简体字的“同出一辙”意思完全相同,表示的概念和用法也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同出一辙”的写法基本与现代汉字一致,没有明显的变化或差异。
他们两人在思想上非常一致,可以说是“同出一辙”。
同意、同心、同感、一致、相同等。
同样、一样、相同、类似、相?#39029;?#30340;等。
不同、相反、背道而驰、分道扬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