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物性的意思、物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物性的解释

事物的本性。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呜呼!地土风气之能移物性如是耶?”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惟有阴阳五行之僻论,跋扈于学界,语及物性,则缘附以为辞,怪诞支离,不可穷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物性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层次:

一、核心释义

指物体固有的性质、特质或规律,强调事物客观存在的物理或自然属性。例如:

“物性”即物质的基本特性,如密度、硬度、导热性等。

二、词源与古代用法

  1. 古代哲学范畴

    源于《庄子·外物》:“物物者非物”,指万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汉代《说文解字》释“物”为“万物也”,性为“质也”,合指事物的根本属性。

  2. 科学语境发展

    明清时期“格物致知”思想中,“物性”成为探究自然规律的核心概念,如《天工开物》记载金属“物性刚柔”。

三、现代汉语释义

  1. 物质特性

    指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延展性、导电性等。

    例:木材的物性包含纹理密度与吸水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引申义

    在文学中隐喻事物内在规律,如“洞悉物性”指深刻理解事物本质。

四、学术定义

语言学家符淮青在《词义的分析与描写》中指出:

“物性”属“属性语义场”,描述事物稳定、可观测的特征,区别于主观评价。

五、跨学科应用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3. 符淮青.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 语文出版社, 1996.
  4. 李学勤.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网络扩展解释

“物性”一词的含义可从哲学、文学和科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物性”指事物固有的本性或特定性质。在汉语中,“物”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性”指本质属性。该词既可用于描述物质的基本特性(如物理、化学性质),也可延伸至抽象事物的内在规律。

二、不同领域的应用

  1. 科学层面
    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中,“物性”是物理性质的简称,涵盖物质的力学、热学、电学等特性。例如金属的导电性、水的沸点等均属于物性研究范畴。

  2. 文学与哲学层面
    强调事物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如《浮生六记》中“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即通过对比体现物性差异。这类用法常与“人性”形成对照,探讨事物本质规律。

三、典型例句

四、核心特点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例句或科学分类细节,可参考、6、7中的文学例证,或、5中的科学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案头博斗超産弛魂宕魄绰立从长徂来带口刁声浪气低空二太爷房头贩易凤篆佛母概数贵严还琴鹤氅狠悻和煖劾状昏朦火离基础设施戢翮课读口脗劻襄笼驾轮运眀眀沐猴而冠鸟山炮燥篷车抢快钱井经商潜蓄清靡情品清猿穹庐濡迹三平声色并厉失火时鱼耍奸取巧姒妇帑储铜矿团城菀勃罔措未亡年物誉下定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