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自谦之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 再拜言。” 李善 注:“走,犹僕也……自谦之辞也。” 宋 梅尧臣 《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诗:“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宋 蔡襄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去年大暑过 京口 ,唯子见过牛马走。”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下走》:“ 应劭 曰:‘下走,僕也。’…… 司马迁 与 任安 书称‘太史公牛马走’,牛马走即下走也,上称官名,下则自谦之词。或解为太史公之牛马走,则迂而凿矣。”
(2).谓像牛马般奔波劳碌。 唐 李宣远 《近无西耗》诗:“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明史·文苑传三·何良俊》:“ 良俊 居久之,慨然嘆曰:‘吾有 清森阁 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籤,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僕僕牛马走乎?’遂移疾归。”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
“牛马走”是古代汉语中的谦辞,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本义:指在尊长或高位者面前自称,表示自己如同牛马般供驱使的仆役,体现谦卑态度。
扩展用法:后世文人沿用此谦称,如宋代梅尧臣诗云“公怜牛马走”,清代钱大昕考据中亦提及该用法。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与权威词典的考据,核心含义集中于自谦与劳碌状态两类。
牛马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或者事物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样子。
牛马走的拆分部首是牛(牜)和马(马),共有15画。
牛马走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为“适志而游,豚鱼鳖蹶,出无它途,通乎牛马之躏(lìn),观乎沧海之一粟。”此处的牛马之躏就是后来形成的成语牛马走。
繁体字为「牛馬走」。
在古时候,牛马走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常见的写法有「牛馬蹴」、「牛馬之躕」等。不过现代汉字写法已经统一为「牛马走」。
他在工作中如履薄冰,牛马走,保持十分谨慎。
马蹄花、马桶、牛郎织女
如鱼得水、进退自如
束手束脚、无法自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