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膝的意思、蔽膝的详细解释
蔽膝的解释
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汉书·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 莽 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之一:“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劝宴,丝竹不曾休。”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华山畿君》:“女闻之,感嘅不胜,因脱蔽膝,令母持归。”
词语分解
- 蔽的解释 蔽 ì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隐藏:蔽匿。隐蔽。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概括:一言以蔽之。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膝的解释 膝 ī 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膝盖骨(亦称“髌骨”)。护膝。屈膝。膝眼。膝下(子女幼时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后用作对父母的敬辞)。奴颜卑膝。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蔽膝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用与礼制的双重功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用途
蔽膝(音bì xī)是围于衣服前身的护膝大巾,最初用于遮蔽大腿至膝盖部位。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遮羞物遗制,后演变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
二、历史与文化意义
-
等级象征
先秦时期,蔽膝与佩玉同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例如《诗经》多次提到“赤芾”(红色蔽膝),只有大夫以上贵族方可佩戴。
-
材质差异
贵族蔽膝多用皮革或丝绸,饰以纹样;平民则使用粗布。如《汉书》记载王莽之妻穿“布蔽膝”被误认为奴仆,反映材质与身份的直接关联。
-
礼仪功能
在祭祀等正式场合,蔽膝被称为“韨”(祭服专用名),而日常服饰则称“韠”,二者形制相同但使用场景有别。
三、文献记载
- 《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描述诸侯仪仗队的红色蔽膝阵列。
- 《汉书·王莽传》通过蔽膝材质记载,侧面反映汉代服饰等级制度。
四、别称与演变
江淮地区称“祎”,关东称“蔽膝”,亦有“铧”“韨”等别名。随着时代发展,蔽膝逐渐从实用护具转化为象征性装饰,清代后退出日常服饰体系。
以上内容综合《汉书》《诗经》等典籍及服饰研究,如需完整文献出处可参考、4、5、10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蔽膝》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遮挡膝盖的东西。它的部首是「⺍」和「⺼」,分别是「辶(走之辶)」部和「肉」部。它的总共有12个笔画,书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笔画顺序进行书写。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习俗,人们在古时候会使用蔽膝这种遮挡物来保护膝盖,防止受到外界伤害。所以蔽膝这个词汇也就衍生出来了。
在繁体字中,「蔽膝」的写法和简体字相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繁体字书写中,可能会更加注重每个笔画的曲线与力度。
古代汉字书写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蔽膝这个词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可能稍有差异。但是整体来说,其字形和现代汉字写法是相似的。
以下是关于《蔽膝》的一些例句:
1. 她穿着长裙,蔽膝以示端庄。
2. 老奶奶用布料做了个蔽膝,带着去了公园。
3. 他在寒冷的冬日里很聪明地使用蔽膝来避免膝盖受到严寒的侵袭。
在组词方面,《蔽膝》可以与一些形容词或名词搭配使用,如蔽膝衣、蔽膝裤等,用来形容能够遮挡膝盖的衣物。在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保护」、「遮挡」(遮膝)等词汇。而与蔽膝的意义相反的词可能没有一个特定的词汇与之对应,可以使用「露膝」表达膝盖暴露的意思。
总之,《蔽膝》是一个描述遮挡膝盖的词汇,来源于古代的习俗。它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相似,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差异。可以与形容词或名词搭配使用,近义词可以是「保护」、「遮挡」,反义词可能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