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征的意思、纳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征的解释

即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 郑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贾公彦 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晋书·礼志下》:“ 江 左以来,太子婚,纳徵用玉璧一,兽皮二,未详何所準况。”《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参见“ 纳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六礼"中的重要环节,指男方正式向女方家族赠送聘礼的仪程。该制度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在《礼记·昏义》中被明确列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的第四礼。

从聘礼构成看,《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周代需备玄纁束帛、俪皮等物,汉代发展为三十种礼物的"聘礼三十物"制度。唐代杜佑《通典》载有"九物之仪",包括合欢、嘉禾等象征婚姻和谐的物品。至宋代,朱熹《家礼》将六礼简化为三礼,但纳征仍保持核心地位。

在文化内涵层面,陈鹏《中国婚姻史稿》指出纳征具有三重意义:一是确立婚约的法律效力,二是彰显家族实力,三是通过"奠雁"等仪式表达阴阳和合的自然观。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强调"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现代民俗学研究显示,虽然1912年民国《暂行新刑律》已废除六礼制度,但纳征习俗仍以"下聘""过大礼"等形式存在于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婚俗中,其物质形态随时代演变,但承载的礼仪精神具有文化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礼“六礼”中的第四礼,特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的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核心含义

2.流程与意义

3.聘礼的特点

4.其他别称与演变

5.文献依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婚俗全貌,可参考《礼记》等文献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便悖忒变眚不瞅不睬步虚承业出子貙卒徂师打闷雷蛋户等离子态分句甘鼎感觉革木圪塔构求官学姑老爷海不扬波函宇豪细合同异洪音将门无犬子减亏贱嗜舰只搅刺搅恼胶漆契贾鬻境界净手谨祭矜遇浚导糠豆不赡困否栎材乱家猫精门罅木桂囔鼻南徼盘秤气不平青釉料确士丧车骚思山南海北勝民属寮铁范望云亭舞文弄墨纤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