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贡。《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 孔 传:“龟不常用,锡命而纳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四》:“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 宋 王安石 《同王濬贤良赋龟得升字》:“自从九江罢纳锡,众渔贱弃秋不登。”
“纳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纳锡”由“纳”(接受、收纳)和“锡”(通“赐”,指赐予)组成,表示接受他人的恩惠或礼物,并心怀感激。例如,接受帮助、建议或教诲时,可用此词表达谢意与接纳的态度。该用法常见于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强调对善意的回应。
在古籍中,“纳锡”多指“入贡”,即地方向中央进贡物品。例如《尚书·禹贡》提到“九江纳锡大龟”,意为九江地区进贡大龟;宋代王安石的诗词中也沿用此义,指代地方赋税或贡品制度。
“纳锡”需根据上下文区分现代与古代含义,避免混淆。
纳锡是一个汉字词语,是由“纳”和“锡”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介绍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纳字的拆分部首是纟(纟是系红丝的部首),锡字的拆分部首是金(金是金属的部首)。纳字的笔画数为10画,锡字的笔画数为8画。
纳字的意思是接受、接纳,表达了对别人给予的东西或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和接受的意思;锡字的意思是赐予、给予,指给予别人赏赐或物品的意思。纳锡合在一起,表示接受别人的赏赐或好意,也可以理解为感激之情。
在繁体字中,纳字和锡字均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纳字有时会写作“納”,表示接纳;锡字有时会写作“錫”,表示给予。这些古代的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
1. 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帮助,我愿意纳锡你的好意。
2. 他一直都很慷慨,对于他的赏赐,我感到非常纳锡。
组词:纳受、纳忍、纳粹、赐予、给予、接受。
近义词:接纳、感激、赞赏。
反义词:拒绝、排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