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锡的意思、纳锡的详细解释
纳锡的解释
入贡。《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 孔 传:“龟不常用,锡命而纳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四》:“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 宋 王安石 《同王濬贤良赋龟得升字》:“自从九江罢纳锡,众渔贱弃秋不登。”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锡的解释 锡 (錫) ī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焊锡。锡矿。锡石。锡纸。锡箔。 赏赐:锡命。锡赉。 姓。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纳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接受赏赐,特指古代臣子接受君王赏赐的金属器物(如青铜器)。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整体释义
- 纳: 本义为“收入”、“接受”、“接纳”。在“纳锡”一词中,强调“接受”的动作。
- 锡: 通假字,通“赐”,意为“赏赐”、“赐予”。在古代文献中,“锡”常被借用来表示“赐予”。
- 纳锡: 组合起来,意指“接受赏赐”。这个赏赐在古代礼制中,尤其指君王赏赐给臣下的贵重物品,如青铜礼器(如鼎、簋等)。它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君王对臣下的恩宠。
-
通假字说明
- 明确“锡”在此处是“赐”的通假字,是理解词义的关键。“纳锡”即“纳赐”。
-
典籍例证
- 该词最经典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仪礼·燕礼》:“纳锡,升自西阶。” 此处的“纳锡”指臣子在燕礼(宴饮之礼)中接受君王赏赐的酒器或食物。汉代郑玄注:“锡,赐也。谓下献君。” 清晰地解释了“锡”即“赐”,“纳锡”即臣下接受君王的赐予。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纳锡”的词条解释明确指向其“受赐”的含义,并引用《仪礼》作为书证。 (来源:《汉语大词典》)
-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在“锡”字条下,明确指出“锡”通“赐”,并列举“纳锡”作为例词,释义为“受赐”。 (来源:《辞源》)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在“锡”字的释义中,明确列出通假义项“赐”,并引用《仪礼·燕礼》“纳锡”作为例证。 (来源:《汉语大字典》)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同样在“锡”字条下注明通“赐”,并解释“纳锡”为“接受赏赐”。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 中华博物网《汉语字典》:其在线资源亦收录“纳锡”词条,释义为“接受赏赐”,并引《仪礼》为证。 (来源:中华博物网《汉语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
“纳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1.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含义
“纳锡”由“纳”(接受、收纳)和“锡”(通“赐”,指赐予)组成,表示接受他人的恩惠或礼物,并心怀感激。例如,接受帮助、建议或教诲时,可用此词表达谢意与接纳的态度。该用法常见于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强调对善意的回应。
2.古代文献中的特定含义
在古籍中,“纳锡”多指“入贡”,即地方向中央进贡物品。例如《尚书·禹贡》提到“九江纳锡大龟”,意为九江地区进贡大龟;宋代王安石的诗词中也沿用此义,指代地方赋税或贡品制度。
使用场景与辨析
- 成语用法:适用于现代语境中表达接受恩惠并感激(如“纳锡良言”)。
- 历史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中的贡赋关系,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
“纳锡”需根据上下文区分现代与古代含义,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碧鸡坊不阕弛罟炽煽敕头大爵当实颠张顶颠洞监断剸跟捕艮岑格萨尔王传公货共偫股份合作制果人海罗鸿飞鸿篇猾长祸孽讲脣交私脚下鸡头米觉地诳时惑衆狂穉醴醆马褡满天星斗莫斯科公国抹贴黏惹泼男女蒲车乞量曲律清净寂灭清严青壮年棋手启足权均力齐鹊知风身版时点世阀霜晚松膏桃花缥陶令株淘洗特洛伊木马围桌雾网小百货孝子顺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