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药石消融冰冻,为古代的一种方术。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序》:“况乎 广成 之戒抱一, 玄元 之去多欲,予所贵道,良谓是矣。岂眩夫係风之言,奇彼淖冰之术,从 偓佺 之所珍,遗 尧 舜 之令名也哉!”《旧唐书·李德裕传》:“臣所虑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苟合之徒,使物淖冰以为小术,衒耀邪僻,蔽欺聪明。”参见“ 淖溺 ”。参阅《汉书·郊祀志下》。
“淖冰”是一个多义词,根据权威来源的差异,存在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来源于查字典,表示冰面破碎、无法行走,比喻事物脆弱不堪、难以维持。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形容人或事物的脆弱性。例如:“他的计划如淖冰般不堪一击。”
来源于汉典及历史文献,指以药石消融冰冻的古代方术。
历史背景:唐代李德裕在《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序》中提及“淖冰之术”,《旧唐书·李德裕传》也记载了相关方术的争议,认为其可能属于“邪僻”之术。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适用解释。若涉及历史研究,需结合《汉书·郊祀志》等进一步考证。
《淖冰》是一个表示冰面薄弱、不结实的词语。形容冰面不够坚固,容易破裂或崩塌。
《淖冰》由“⺡”(水)和“冫”(冰)两个部首组成。
总共有十九画。
《淖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一章中:“今吾视秋水之秀,则以彼无水之淖冰为朴。”淖冰即指没有水的浑浊的冰。
繁体字为《橈冰》。
在古代汉字中,通常用“凍”(冻)与“淖”(冰)组合,表示冻水的一种特殊形态。
春天的河流上冰开始融化,有些地方形成了淖冰。
淖泥、破冰、淖泽
浊冰、薄冰
坚冰、厚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