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官府交纳谷物。《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唐 孔颖达 疏:“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
(2).捐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乃知道士之纳官,皆为琴也。”
(3).授官。《国语·越语上》:“令孤子、******、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 韦昭 注:“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官,一本作“ 宦 ”。
“纳官”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来理解。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该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1. 向官府交纳谷物
指农民或百姓按规定向朝廷或地方官府缴纳粮食等实物税赋。这一用法最早见于《诗经·小雅·甫田》的唐代注疏,孔颖达提到“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反映了古代以粮食为主的赋税制度。
2. 捐官(用钱财买官职)
明清时期常见的现象,即通过缴纳钱财换取官职。如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中记载“道士之纳官,皆为琴也”,揭露了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
3. 授官(官方选拔任命)
指官府选拔人才并授予官职。出自《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此处“纳官”意为官府收容并培养其子嗣为官吏。
补充说明
纳官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接纳或录用官员。下面将对纳官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说明。
纳官由纟(纳字边旁)和官(官字全)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纟是纺织品的意思,官表示官员或政府。纳官共由9个笔画构成。
纳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吏选拔录用制度,表示政府或官方接纳某个人担任官职的意思。
纳官的繁体字为「納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纳官的官字曾写作「冠」,即冠字旁+官字全。
(1)他凭借才干和品德被纳官为官员。
(2)纳官选才应以公正为原则,不能偏袒一方。
纳官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纳官门第、纳官祭祀等。
与纳官近义的词语包括录用、任用。
纳官的反义词为罢官或免官,表示官员被解除职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