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燧的意思、木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燧的解释

木制的钻取火种的用具。《礼记·内则》:“右佩玦、捍、管、遰、大觿、大燧。” 郑玄 注:“木燧,钻火也。”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晴则以金燧取火於日,阴则以木燧钻火也。” 汉 班固 《白6*虎通·号》:“钻木燧,取火教民。” 宋 黄庭坚 《对酒次前韵寄怀元翁》:“花光渐寒食,木燧催国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木燧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木燧是古代重要的取火工具,指通过钻木摩擦生热而取得火种的器具。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义本义

“木燧”由“木”(木质材料)和“燧”(取火工具)复合而成,特指以硬木为钻杆、软木为基板的摩擦取火装置。《周礼·夏官·司爟》载:“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其中“木燧”为四季取火法之一,需选用特定木材(如春取榆柳,夏取枣杏)以应时节。其操作需双手快速搓动钻木,通过持续摩擦产生的热量点燃易燃物(如艾绒),是先秦时期“阳燧”(铜制凹面镜)之外的另一种主要取火方式。


二、功能演变与文化象征

  1. 实用功能

    木燧作为便携取火工具,广泛用于炊事、照明、祭祀等活动。《礼记·内则》记载“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木燧”,表明其为古人日常佩戴的必需品。其技术原理符合热力学摩擦生热机制,但因受天气湿度影响较大,逐渐被火镰、火石取代。

  2. 礼制与哲学内涵

    木燧在周代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论语·阳货》载:“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反映古人通过按季更换取火木材(即“改火”)顺应自然时序,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更将木燧与五行学说关联,称“阳燧见日则燃为火,方诸见月则津为水”,赋予其阴阳调象征意义。


三、历史地位与文献佐证

木燧作为中华早期科技的代表,见证先民对自然能源的利用: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燧,塞上亭守烽火者”,引申为取火器(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卷三十《夏官·司爟》(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燔石》(广东科技出版社校注本)
  4. 孙希旦《礼记集解·内则篇》(中华书局)
  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科学出版社中译本)论古代取火技术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木燧”是古代用于钻木取火的工具,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木制的钻取火种的用具,是古人通过摩擦木材生火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阴天无法使用金属燧(金燧)取火时使用。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1. 《礼记·内则》记载:“右佩玦、捍、管、遰、大觿、大燧。”郑玄注:“木燧,钻火也。”孔颖达疏补充:“晴以金燧取火于日,阴以木燧钻火。”说明古人根据天气选择取火工具。
  2. 《白虎通·号》提到:“钻木燧,取火教民。”强调木燧在文明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三、引申含义

成语“木燧”被赋予启发性和开创性的比喻意义,常用于描述创新思想、颠覆性技术等能点燃智慧的事物。


四、相关知识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使用场景或诗词引用(如宋代黄庭坚诗句),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抱桥摽冠伯世层累春晖寸草出言成章词府洞溢短片笃速速蕃育飞沿走壁芬芬覆谛溉盥故邦榖桑和随焕扬简劳减膳教规齎米俊辩开屯口燥唇乾侩卖堀虚来处不易朗俊了不柳脸笼子露簟绿云门到门运输南征北讨攀条劈地平端敲才启疆凄异祛邪柔婉臊子少女装十王殿私讳驷马不追泝流天假良缘提兵屯踬巫娥无厌足弦月窗小丑销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