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冒顿的意思、冒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冒顿的解释

[Modu] 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 chányú)的名字

单于有太子名 冒顿。——《史记》

详细解释

西汉 初年 匈奴 单于。姓 挛鞮 。 秦二世 元年弑父自立,建立军政制度,东灭 东胡 ,西逐 月支 ,北服 丁零 ,南服 楼烦 、 白羊 。 西汉 初年,经常侵扰边地。《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有太子名 冒顿 。后有所爱閼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 冒顿 而立少子,乃使 冒顿 质於 月氏 。” 司马贞 索隐:“冒音墨。”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躡 冒顿 之区落,焚 老上 之龙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冒顿”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秦汉之际的匈奴单于(首领),其读音、含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读音与词源

“冒顿”在汉语中读作mò dú(现代汉语拼音),属于古代匈奴首领名字的音译。该读音是古汉语对匈奴语原词的特定转写,与现代常用字“冒”(mào)、“顿”(dùn)的读音不同,体现了音译词的独特性。来源:汉语音韵学及历史专名研究。


二、历史身份与事迹

冒顿单于(?-前174年)是匈奴部落联盟的杰出领袖,其事迹载于《史记》《汉书》等正史:

  1. 夺权统一:弑父自立后,统一匈奴各部,建立强大军事政权。
  2. 军事扩张:征服东胡、月氏等部族,控制西域,威胁汉朝北方边疆。
  3. 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率军围困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迫使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来源:《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

三、词典释义与权威注解

据《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定义:

冒顿(mò dú):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名。骁勇善战,曾统一匈奴各部,为汉朝北方大患。

例:“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 ——《史记·匈奴列传》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


四、文化影响与词义延伸

  1. 历史符号:象征游牧民族的军事才能与扩张野心,常见于史学论述。
  2. 文学意象:在诗词中代指北方边患(如卢纶《塞下曲》“冒顿全收幕北庭”)。
  3. 语言特例:作为“名从主人”的音译典范,强调专有名词的读音独立性。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出版物;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史记》《汉书》原文库。)

网络扩展解释

“冒顿”一词需分两个角度解释,涉及不同发音和含义:

一、作为历史人物(读音:mò dú)

冒顿(?—前174年)是匈奴单于挛鞮氏的名字,汉初北方草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袖,他通过铁血手段统一匈奴各部,建立首个游牧帝国:

  1. 弑父夺权:其父头曼单于欲废长立幼,冒顿遭陷害后隐忍训练军队,发明“鸣镝”训练士兵绝对服从,最终射杀父亲并清除异己。
  2. 军事扩张:他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通过“示弱麻痹东胡”的计策,先送千里马与阏氏,待东胡松懈后突袭灭其族,展现谋略与隐忍。
  3. 政治影响:曾围困刘邦于白登,迫使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成为汉初北方最大威胁。

二、作为汉语词汇(读音:mào dùn)

该词为生僻成语,形容“勇往直前且不计后果”:

常见误读说明

“冒顿”作为人名90%被误读为mào dùn,实为音译专用读音mò dú。此误读因“冒”“顿”二字现代常用音导致,类似“月氏”(ròu zhī)等古代音译词需特殊记忆。

(注:若需进一步了解匈奴与汉朝关系或鸣镝训练细节,可参考、9、10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堵奥里亚人白闲跋越不浸润才望高雅澄阳耻居王后佌猥慈温窜掇单吊掸子打头风登簿顶头风断例法定代表人丰霸逢衣负败干禄告谒归蕃汉氏何等哄弄较辑骄陵讦控羁鸟救拯寄足捐身空孱流揜龙颜鸾阁密保目笑南米前旌鬐毛青瞳憩燕鹊巢鸠踞日津史遗睡仙顺服说死说活夙契弹簧挑明驮梁宛转稳堰堰五百罗汉骛行象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