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察荐举出身微贱的人。语本《书·尧典》:“明明扬侧陋。” 曾运乾 正读:“《史记》説,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元象 ﹞四年五月辛巳, 神武 朝 鄴 ,请令百官每月面敷政事,明扬侧陋,纳諫屏邪,亲理狱讼。” 李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 唐 虞 明扬侧陋,直粃政耳。”亦作“ 明扬仄陋 ”。 三国 魏 曹操 《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昔有鰥在下而四岳不蔽,明扬仄陋而元凯毕举。”
“明扬侧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míng yáng cè lòu,主要用于形容明察并荐举出身微贱但德才兼备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明扬侧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才选拔的开放态度,强调才能和品德重于出身。这一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倡导公平竞争和人才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文献参考,可查阅《尚书》《晋书》等经典。
明扬侧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成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超越了自己的出身和环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秀品质。
明(日月),扬(扌云),侧(亻则)陋(阝娄)。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品句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明于剖豚,扬于割席,虽侧陋,可谓勇也。”后来演变成了形容一个人的能力出众,超越了自身条件的意思。
明揚側陋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明扬侧陋的写法稍有不同。明的右部是月而非日,扬的左部是日而非扌,侧的左部是贝而非亻,陋的上部是⼭而非阝娄。
他身世虽然相对艰苦,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他能够明扬侧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明辨是非、扬名立万、侧目而视、陋习
出类拔萃、超越常人、脱颖而出
墨守陈规、平庸无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