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头曲背。《汉书·蔡义传》:“ 义 为丞相时年八十餘,短小无须眉,貌似老嫗,行步俛僂,常两吏扶夹乃能行。” 颜师古 注:“俛即俯字也,僂,曲背也。”
“俛偻”一词可能存在用字误差,正确写法应为“伛偻”(yǔ lǚ)。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腰背弯曲的形态,多用于描述驼背或年老体衰者的身体姿态。如《淮南子》记载:“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说明其本义与生理弯曲相关。
引申含义
常见混淆
需注意与“佝偻”(gōu lóu)区分:后者特指佝偻病(如维生素D缺乏症),属于病理状态。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驼背”“躬身”,反义词如“挺拔”。现代多用于文学描写,如“爆裂的伤口不再流血,望着八百九十级,江无涯义无反顾地迈步而上”,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坚韧。
建议:若需进一步辨析词语或确认语境用法,可参考《汉典》《淮南子》等古籍及权威词典。
俛偻是一个汉字词语,表达了人的姿态低垂弯曲的形象。
俛偻由人偏旁和屈部组成。人偏旁表示与人有关,屈部表示受力或弯曲的意思。总共由10画构成。
俛偻最早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 在古代常用于描述人的姿态、举止或肢体动作。
俛偻的繁体字为「俛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俛偻」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为「俛僂」。
他因疲劳过度,身体俛偻着向前行走。
俛首却步、偻指努嘴
佝偻、郁积
悠然、挺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