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师的意思、国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师的解释

(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 齐 之辱也。”

(2). 王莽 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 王莽 篡位, 歆 为国师。”参见“ 四辅 ”。

(3).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宜备国师。” 李贤 注引 徐坚 云:“国师,即太师也。”

(4).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

(5).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 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

(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 北齐 法常 。《大宋僧史略》卷中:“ 北齐 有高僧 法常 …… 齐王 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 嵩岳 慧安 国师…… 武后 徵至輦下,待以师礼。”

(7). 元 、 明 、 清 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 西藏 、 内蒙 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 中统 元年, 世祖 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国师”一词在中国历史中具有多重含义,不同时期所指代的对象和职能有所差异。以下为综合各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宗教尊称
    主要指帝王对学德兼备的宗教人士(佛教高僧、道教宗师等)的封赐尊号。例如:

    • 北齐文宣帝封高僧法常为“国师”,此为佛教领域首次使用该称号;
    • 元、明、清时期常敕封藏传佛教上层僧侣(如西藏、蒙古地区)为国师。
  2. 政治辅佐者
    指辅佐帝王治国、成就大业的贤能之士,如姜子牙(辅周灭商)、管仲(助齐称霸)、姚广孝(明成祖谋臣)等。虽部分未被正式封为国师,但其职能与国师相似。


二、历史演变与扩展含义

  1. 职官与军队

    • 春秋时期指“国家的军队”(如《左传》记载“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 王莽新朝设为职官名称(《汉书·刘歆传》载刘歆任国师)。
  2. 学术与教育象征

    • 指“一国之师表”或“国子祭酒”(最高教育机构负责人);
    • 如《后汉书》称赵典“博闻宜备国师”。

三、典型案例


四、总结

“国师”内涵随时代变迁,早期多指军队或职官,后逐渐演变为宗教尊号与帝王重要谋臣的代称。其核心特质是以智慧辅佐政权,或通过宗教影响力巩固统治。如需了解更多历史人物或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权威史料或学术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国师:一个重要的称谓

国师一词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用来尊称被封为国家顾问的学者、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国师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在古代称谓中具有特殊地位。

拆分部首和笔画

国师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国”和“师”。

部首“国”是指国家,表示与国家相关的事物。

部首“师”是指老师、导师,表示教育、指导的意思。

国师的拼音是“guó shī”。

国师的笔画总数为10画。

来源和繁体写法

“国师”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在古代,封建王朝会尊称他们的顾问为国师,以示对他们智慧和才学的崇敬。

繁体写法是「國師」,在现代使用普遍较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国师的字形写法可能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演变,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有所改变。

古时候的国师可能写成「國師」、「國帅」、「國帶」等形式。

这些写法在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了。

例句

国师出高徒,传道授业解惑难。

组词

1. 引师:指引、请教师傅。

2. 学师:具有教导和启迪他人的能力和经验的导师。

3. 名师:为人民所公认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

近义词

1. 大师:指在某个领域有出色才能和造诣的人。

2. 导师:带领、指导他人学习或工作的人。

3. 老师: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工作,担任教职的人。

反义词

弟子:指得到指导和教育的人,国师的学生、门徒。

国师一词凝聚了古代对知识传播、智慧和教育的崇高尊重。在今天,尽管称谓的使用变得更加隆重和庄重,国师依然代表着尊敬和崇高的学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