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牺赋的意思、牺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牺赋的解释

征收供祭祀用的牺牲。《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郑玄 注:“大夫称家,谓家始造事。牺赋,以税出牲。” 孔颖达 疏:“赋敛邑民供出牲牢,故曰牺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牺赋"为古代汉语复合词,出自《周礼·地官》"凡祭祀,共其牺赋"的记载。该词由"牺"与"赋"两个语素构成:

一、字源解析 "牺"本义指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说文解字》释为:"牺,宗庙之牲也",其甲骨文字形包含"牛"与祭祀器皿的组合(《汉语大字典》第2版)。"赋"原指军事征用,《尚书·禹贡》有"厥赋惟上上错"的记载,后引申为赋税制度。

二、语义构成 在"牺赋"这一复合词中,"牺"特指祭祀专用的牲畜,"赋"指按制度征收的物资。合指古代官府按户籍向民间征集的祭祀用牲畜,《周礼注疏》郑玄注:"赋,给军用者也,祭祀亦其类"(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制度沿革 该制度盛行于周代,据《礼记·王制》记载:"牺牲毋用牝,必择纯色",要求各地方按户数比例进献特定毛色的牲畜。汉代经学家郑众在《周礼解诂》中强调:"牺赋者,赋敛以备牺牲",说明其具有强制征调性质(《十三经注疏》本)。

四、文化关联 作为古代"五礼"中吉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牺赋制度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礼制思想。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释:"牺牲玉帛,礼之器也",说明其承载着沟通天人的礼器功能(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牺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牺赋”指征收供祭祀用的牲畜,其中“牺”特指祭祀时使用的纯色牲畜,“赋”表示征收赋税的行为。


出处与文献依据

  1. 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 郑玄注:解释“牺赋”为“以税出牲”,即通过征税获取祭祀牲畜。
    • 孔颖达疏:进一步说明“赋敛邑民供出牲牢”,强调从民众中征收祭品。
  2. 字义拆解

    • 牺(xī):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如牛、羊等),需毛色统一、形体完好。
    • 赋(fù):原指田税,引申为征收、敛取(此处指向民众征收祭品)。

用途与历史背景

在古代礼制中,祭祀是重要活动,需严格准备祭品。“牺赋”属于大夫阶层操办的祭祀流程,优先级仅次于制作祭器,高于日常用具。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观念。


现代应用

如今“牺赋”一词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仪、赋税制度或文献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楼亭百末百畦百全计半流体编纂咇茀摈废彩灯朝苑朝直丞辅成算在心承运楚绝出科调娱动发兜娄碓颡阏蓬非不宫廷文学关托国号侯国皇德交刀娇的的齎盗食杰表介绍所穽鄂九城决平峻宇雕墙愧窘老人婆厘抉灵胥流歠鸾绡茂林修竹扳谈被坚执锐破璧衢謡任堪申水沈淫射人师睡神缩俎讨针线投止喔促乌桓西蟾谢除斜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