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收供祭祀用的牺牲。《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郑玄 注:“大夫称家,谓家始造事。牺赋,以税出牲。” 孔颖达 疏:“赋敛邑民供出牲牢,故曰牺赋。”
“牺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牺赋”指征收供祭祀用的牲畜,其中“牺”特指祭祀时使用的纯色牲畜,“赋”表示征收赋税的行为。
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字义拆解
在古代礼制中,祭祀是重要活动,需严格准备祭品。“牺赋”属于大夫阶层操办的祭祀流程,优先级仅次于制作祭器,高于日常用具。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观念。
如今“牺赋”一词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仪、赋税制度或文献注解。
牺赋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牺”和“赋”。
“牺”是由“牛”部首组成,笔画数为7;“赋”是由“贝”部首和“言”部首组成,笔画数为12。
“牺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仪式。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祭祀牛羊等牲畜,向神明表达敬意和祈祷。这种祭祀活动被称为“牺牲”。而“赋”则表示赠送、赋予的意思。因此,“牺赋”原指祭祀时赠送给神明的物品,后来扩展为用于表达赠予的意思。
在繁体汉字中,牺赋的写法保持不变。
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古时候汉字写作“祓”的形状和“赋”的形状稍有不同。
1. 他对这个项目的牺赋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2. 作为对他们勇敢救人行为的奖励,社区为他们颁发了一份特别的牺赋。
赋予、赋权、赋能、牺牲、牺牲品
赠与、馈赠、奉献、施予
索取、剥夺、拒绝、不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