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糜子的意思、糜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糜子的解释

[broom corn millet] 穄子,一种不粘的黍

详细解释

穄子。黍之不黏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黍》:“黍有二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黍。今 关 西总谓之糜子,黏者曰黏糜子,不黏者为饭糜子。”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四:“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 自小就爱庄稼汉。” 周立波 《牛》:“﹝ 张启南 ﹞有两个女娃娃……还有一个六岁的,是他在过去的饥饿的日子,用一斗,也许是两斗糜子,和人家交换得来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糜子(méi zi),又称黍、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汉语词典中通常定义为禾本科黍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特征:

一、基本释义

糜子籽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颗粒小于小米,脱壳后称“黄米”,有糯性(黏糜子)和非糯性(硬糜子)之分。其植株形态与粟(小米)相似,但穗形更松散,籽粒颜色多为淡黄至褐色。《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注糜子为“黍的子实”,是北方传统制作黄米糕、酿酒的重要原料。

二、农学特征

糜子耐旱、耐贫瘠,生育期短(约60-90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其茎秆可作饲草,籽粒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0%-1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属于高能量谷物。

三、与黍子的区别

需注意“糜子”与“黍子”的关联性:

四、文化意义

糜子有约8000年栽培历史,位列古代“五谷”(黍、稷、麦、菽、稻)。《诗经·王风》中“彼黍离离”即描述黍子,印证其在农耕文明中的地位。现代仍用于制作陕北黄米馍、山西黄米糕等非遗食品。

资料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作物栽培志》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电子版
  4.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饮食类目

    (注:为符合原则,来源标注权威机构出版物,暂不提供外部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糜子(学名:Panicum miliaceum L.),又称穄子、黍、稷或黄米,是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与分类

  1. 学名与别称
    糜子原名“稷”或“黍”,属于禾本科黍属,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其籽实脱壳后称“黄米”,分为糯性(软糜子)和非糯性(硬糜子)两类。

  2.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120厘米,茎秆粗壮直立,叶片线形,圆锥花序成熟时下垂。籽实呈淡黄色,直径大于普通小米。


二、分布与栽培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及西南等半干旱地区,亚洲、欧洲也有种植。其耐旱性强,适应非生物胁迫能力突出,被誉为“抗逆先锋作物”。


三、用途与价值

  1. 食用与加工
    籽实富含淀粉,可制黄米馍、炒米、黄米糕等传统食品,也可酿酒。秆叶可作牲畜饲料。

  2. 营养与药用
    含钙、铁、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具有无麸质特点,适合功能性食品开发。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平,可缓解体虚、中暑、头晕等症状。

  3. 历史与文化
    作为“五谷之首”,糜子在农耕文明中曾是主粮,现被列为“未来智慧食物”(FSF),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


四、相关辨析

如需更详细分类或种植信息,可参考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扣辩口利舌鳖索碧幢簿案拆卸唱言恜恜齿牙余慧疮痍弥目慈壼攒蹄岱舆捣蓍斗韵蹲小号暏是風起雲蒸風顔风烛草露羹墙根深本固归班红稻骄将悍卒缉访精晃晃偈子举国一致军城鹍化良俦零用账柳思懵如墨梅图黏附呕气簰筏泊地破陷啓封蹊畛上科示唆爽脆梳理素壁铁观音同位语,同位词鲖蟹王码电脑窊亚沃焦沃州五岳丈人仙箓小拍燮定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