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折绵延貌。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唐 王维 《祭兵部房郎中文》:“ 玉关 之下,素车威迟。” 唐 杜甫 《铁堂峡》诗:“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清 钱谦益 《十一月初六日感恩述事》诗之十六:“禁漏威迟残客舍,朝衣颠倒覆家儿。”
“威迟”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基本释义
指事物(如道路、山脉、车队等)曲折延伸、连绵不断的形态,常见于古诗文中的场景描写。
古籍例证
部分词典(如)提及“威迟”可表示威势衰减,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撑,可能为特定方言或误释。建议优先采用“曲折绵延”的释义,引用时需标注具体来源。
如需进一步验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分析更多古籍用例。
威迟指的是威压和迟缓的意思,广义上是指某种力量或影响以压迫的方式延迟或阻碍某事的进行。
威(女字旁+韦字底部):女字旁表示与女性有关,韦字底部是指与皮革、皮鞣等有关,总体上表示威能。
迟(辵字边+尺字底部):辵字边表示与行走、路程有关,尺字底部表示与尺寸、时间有关,总体上表示迟缓。
《威迟》一词出自古代汉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繁体字为「威遲」。
在古代汉字中,「威」的写法为「影」「巍」「巉」等,而「迟」的写法为「遲」「延」等。
1. 他的严厉目光让人感受到一种威迟的力量。
2. 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项目的实施被威迟了。
威力、威胁、迟钝、迟延、迟疑等
威凌、威慑、迟缓、迟疾等
和缓、迅速
【别人正在浏览】